海沧八一总场公司的员工创业养牛,带动周边550户农民致富
父子牛郎做“牛”生意
见习记者欧记者李冠平
“来,请先尝尝一杯新鲜的水牛奶。”8月25日上午,海南农垦八一总场公司东山区奶牛水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训杰倒了一杯牛奶给记者品尝。“丰富而甜蜜。”听到记者的评价,魏训杰高兴地说:“你在海口喝的双皮奶,大部分都是我送的水牛奶。”魏勋杰父子二人在所在的八一总场公司和儋州市颇有名气。父亲养牛养得好,儿子懂动物胚胎移植技术。饲养的奶牛驱使周围550名农民一起致富。
产奶量是当地水牛的两倍多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水牛大多是耕田的,但这些在记者面前的水牛并不是苦工。
“你看,它高大威武,它们都是‘混血儿’。”魏训杰指着牛棚里的奶水牛告诉记者,他饲养的奶水牛是以世界著名的印度莫拉和巴基斯坦尼利拉菲公牛为父,经过多年科学改良培育而成的杂交奶水牛。
“合作社培育的杂交奶水牛比本地水牛更高更壮,抗病能力强,耐粗饲,产奶量高。”魏训杰介绍,改良后的杂交奶水牛既能产肉又能产奶,还能耕田。
据介绍,改良后的水牛幼公牛体重可达800公斤至900公斤,产肉量是当地同龄水牛的两倍。当地水牛泌乳期平均产奶量约700公斤,一代杂交水牛泌乳期平均产奶量为1400公斤-1600公斤,二代杂交水牛可达1900公斤,高峰期日产奶量为19.5公斤。平均每头奶水牛牛肉产值达3万元,每年奶效益可达1.2万元。
“目前,公司拥有300多头杂交一、二代奶水牛。每年都有数百万美元的收入来自销售水牛奶。”魏勋杰笑着说道。
在创业初期经历了几次挫折后,
说起创业之初的经历,57岁的魏勋杰还在哭,他已经栽了无数个跟头。
上世纪80年代,魏勋杰是八一通用机械厂的一名员工。机械厂体制改革后,魏勋杰开发了很多地方,成立了环保公司,还成立了淀粉厂。2000年,魏训杰成立了肉牛和山地养猪场。然而,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2002年的非典对整个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他养的杂交山猪一只都卖不出去。“养了180多头杂交山猪,卖不出去,亏了几十万元。”谈起那些日子,魏勋杰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
养猪失败并没有让他失去信心。放弃养猪后,他开始专心养牛。他拜访了专业农民和相关教授、专家,跑遍了全岛、广东、广西等地。
“当时,我买了一头当地的水牛。看到这么小,就跑到广西畜牧研究所去看奶水牛,想把奶水牛引进海南杂交水牛。”魏勋杰回忆道。2006年,魏训杰成立儋州洪钧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当时八一总场东山农场12队建了一个养牛场,占地100亩。从那以后,他致力于奶牛品种的改良。
把你儿子赶出家门去学技术
2006年,魏勋杰的儿子魏初中毕业,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魏训杰做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派魏去广西畜牧研究所研究胚胎移植技术。
“初中毕业时,父亲送我去学养牛,周围的朋友都嘲笑我。”魏回忆说,他哭着要出去工作,但还是打不过父亲。
然而,只有魏拿着初中文凭去广西畜牧研究所学什么?“其实,是打零工。我父亲的意思是让我边工作边学习。”魏在说
了拎包回家,还有一次偷偷跑去外地打工,结果被父亲找了回来。“直到有一次,我带他去三亚参加一个畜牧业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畜牧业龙头企业都有参加,我就问他,‘你看看,这里每一个人不都是西装革履?养牛难道就不可以牛了吗’?” 魏训杰的这番话触动了儿子,此后,魏财钧安心回到广西畜牧研究所,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胚胎移植技术。
魏财钧回到自家的牛场后,把广西畜牧研究所的专家也请到了海南,担任儋州泓牳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顾问。公司当时引进10头纯种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为供体,选用公司饲养的100多头本地水牛为受体,成功利用胚胎移植技术生产牛犊70多头。
“利用胚胎移植技术所生产的牛犊,成活率高,成长快。”魏财钧说,如今,他已成为不少专家及学生的访问对象,养牛场也成了实践基地。公司逐渐发展成为海南省龙头企业,累计投资已逾2000万元。
谋划创建生态休闲农庄
2012年,公司牵头与养殖户成立了儋州泓牳奶水牛与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养殖经营模式。
2013年,西华农场公司15队下岗职工陈瑜春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免费牛犊,还会按照市场价格来回收。“我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合作社还会经常派人过来为我们解决技术和资金问题。”陈瑜春说,他现在养殖了80多头牛,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截至目前,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550户,最远的农户甚至来自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
目前,魏训杰的种牛场和养牛场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粉碎草料、运放饲料均采用机械运作,并建立了符合环保标准的1800立方米的沼气池。
“下一步将建设两座太阳能牛栏,创建生态休闲农庄,带动和引领职工群众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魏训杰告诉记者,农庄投入使用后,城里的孩子能过来看放养的牛,喝纯正的水牛奶,吃水牛肉,购买各种水牛制品。(本报那大8月28日电)
【原标题:海垦八一总场公司职工创业养牛 带动550农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