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张颖7月22日表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部分毕业生尚未落实工作岗位,就业压力加大。下一步,我们将从后续服务、拓宽渠道、增加招聘活动、支持创业、提升能力五个方面做好离校后的服务工作,支持毕业生就业创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909万人,规模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日益复杂严峻。应该说,积极关注毕业生就业,为失业毕业生提供后续指导服务,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责任。公共就业服务是国家就业政策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全社会充分就业的必然要求。此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多项改革举措,联合相关部门启动专项帮扶行动,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服务工作,持续为毕业生送岗位送服务,既是回应社会关切的举措,也是支持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实际举措,值得点赞和期待。
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但绝大多数是初次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运行机制了解不够。因此,需要构建相应的职业匹配服务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方法为其提供就业机会,全面解决就业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与教育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统一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根据毕业生职业特点和就业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密切相关。只有更加关注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质量,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有效渗透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学生在校期间才能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提高综合素质,才能促进毕业生就业。高校要实现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树立从学生入学起就一路服务学生的思想,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建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就业指导体系,即重视大一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规划,培养大二学生的基本能力,重视大二学生的职业定向指导,重视大二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有机衔接,形成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
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尽早规划就业计划。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质量的关键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要素,而就业的核心支点就是过硬的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学生在求职时,应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真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综合兴趣、爱好、特长、志向以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点,以积极的状态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
政策的生命在于落实到位,为政策措施的落实打通“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各级政府部门对责任的统一认识和落实。促进失业毕业生就业,当务之急是针对失业毕业生的弱点和不足,做好跟踪服务,让毕业生成为“不中断的风筝”。从长远来看,我国应多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资金,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毕业生求职期间的基本生活,通过就业指导、就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服务,为失业毕业生实现就业创造条件,支持他们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
(作者:信阳师范学院郭立场系商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曹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