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教育招商加盟话术 招商加盟问答话术

今天,我们来回答大家经常问的问题:一对一到底能不能做?

通过这篇文章,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述中国培训发展史上一对一的来生和一对一的故事。“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取长补短。”。

一对一模式的鼻祖学大教育发家史

2001年,北京的课外培训市场还是一个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家长对辅导的需求大部分被本科生导师垄断,几乎每所大学都有辅导中心。暑假里忙碌的校园里挤满了想利用暑假时间赚零花钱的大学生。当时引进一个本科导师的费用大概是从200元起收的。

来自互联网的学达教育三位创始人,隐约感受到了隐藏在其中的商机,在北师大南门的小房子里注册了学达教育,主要从事本科导师业务。然后,通过校园和报纸上的大量宣传,吸引大学生和家长报名。理想是充实的,现实是骨感的。靠这种200元赚代理费的成功商业模式带来的利润,是不可能支撑一个公司更快更好的发展的。

因此,他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为客户带来更多的利益,创造更多的价值。

有一天,来了一个家长,给学大的创始人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你能给我找个更好的老师吗?

你能给我们提供一个上课的地方吗?

老师讲话不清楚,可以有过程监督吗?

三个创始人和学大早期的团队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做出一个新的模式:建立品牌,提供场地,提供教学管理。

其实新模式也是一种中介,即可以赚取更多的差价,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财务报告显示,学达教育的教师工资支出约为20%。

不得不说,虽然问题很多,但在当时确实是一次很大的尝试。

从本科导师中的中介网站开始,到建设自己校园的相对成熟的模式,用了五年的时间向成人学习。

2006年,学达经历爆发式增长,从鼎晖资本获得数千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由此,它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这也是2006年到2007年的时代,真正的培训行业蓝海市场。

出去发个传单,就能招十几个学生。

一家报纸做豆腐块的广告,一天可以咨询100多位家长。

幸运的是,学达教育抓住了这个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

学达在教育领域的营销策划确实做到了当时全行业第一。它完全以颠覆传统培训机构的姿态进入市场,一对一个性化教学这种极具创新性的商业模式席卷一二线城市。到2010年,全国共有200多个校区。

现在想想,当时创业有太多的有利条件:

pan>


  • 极低的房租(今天价格的四分之一)


  • 极低的人工成本


  • 蓝海市场……




唯一缺的,是创业者的脑子,是认知差异,是过度传统的思维和对新鲜事物的天然排斥。


我当时有幸在学大教育全国最大的校区工作。目睹了学大从零到一,然后从一到十的发展过程。每一个员工像被打了鸡血,以在学大工作为荣。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校区每天几乎都会有三四家竞争机构的人来,以家长的名义做探访调查,学习借鉴学大的模式。




企业基因决定公司未来发展



雷军说,猪站在风口都能飞,当时培训市场的风口足以吹起一头牛。




然而京城众多的一对一培训机构中,成功从风口起飞的只有两家公司,一个是学大教育,一个是京翰教育。我和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很熟悉,他们真的是伟大的企业家,不论格局还是能力。今天那些在北京号称自己有十几年历史的培训机构,其实当年都在这个风口上,只可惜,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起飞,失去了和学大教育、京翰教育一决雌雄的机会。


一个投资公司的合伙人说,他永远不会投资这样的企业,因为他们已经证明过,即时风来了,他们依然有坚若磐石班的固执。企业基因决定了未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今天,这些当年风口上没有飞起来机构清一色的开始做一对一品牌加盟,把自己站在风口都无法起飞的模式让三线城市的创业者去玩,成功的概率可想而知了。




一对一模式有哪些问题?




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规模不经济”即


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es of scale)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扩大,而边际效益却渐渐下降,甚至跌破零、成为负值。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内部结构因规模扩大而更趋复杂,这种复杂性会消耗内部资源,而此耗损使规模扩大本应带来的好处相互消减,也有可能是官僚主义增长,或者创新壁垒增加,因此出现了规模不经济的现象。




这句话用在一对一领域,就是:做的越大越不赚钱。血淋淋的事实是:学大教育的财报显示,几乎每年都在亏损。而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而思这样以班课为主的机构,利润好得让人眼红。


同样,资本市场也给了回应,学大教育从美国退市之后,学而思的市值突破100亿美元,和新东方一起,成为中国市值突破百亿美金的教育公司。


学大那么多牛人,都没做成赚钱的模式,我不相信那些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资源没资源的创业者能过做成。




再说几个问题:




1、制约一对一模式发展最大的问题——教师数量



我们一起算一个帐,一个孩子如果报两个科目,每科一周学两个小时,8个学生需要配备2个老师。也就会说说,师生的比例为1:4。


招四个学生容易,招一个老师难啊。


如果你目标做400学生,那么你就得招聘到100个老师,你需要储备的老师数量就得超过300人。这样对老师数量恐怖的需求,几乎杀死了机构蓬勃发展的可能性。有的城市,满打满算都超不过1000位老师。




2、一对一的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黑盒



培训机构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提分,教学过程的不可控根本不能保证提分。


讲个小故事,你们就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我说他是个黑盒。曾经有一个学生来我的培训机构报名后,我为他安排了一个老师,这位老师不论从能力还是和学生家长沟通等方面都非常不错,每一节课后,我问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评价都非常满意,一个学期后期末成绩出来了,很差!


家长不干了:我花了5万块钱,你们就给我一个这样的成绩?我和老师沟通后,终于发现为什么不能提高成绩了。这位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时间是每周日下午最后一节课,忙碌了周六日两天后,老师的精力基本上被耗光了。学生来了之后,就拿出一张试卷让学生做。做一个半小时,讲半个小时,然后回家。平时也对学生没有任何的帮助,而我看到他给学生的试卷,都非常的随意。这样的方法,如果能提分才怪。可惜的是,这样的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的不负责少赚一分钱,该给他的课时费每个月都按时支付了,而他带给我们的损失是5万的退费和企业信誉的减值。




上述的故事,每天依然在每个做一对一的校区发生着,而且愈演愈烈。


这样的生意,我们宁可不做。


因为:我遇到的,你一定会遇到。




3、同质化严重



各家说服家长的话术都惊人的统一。宣扬的各种理念违背规律,务虚大于务实。


前端时间,有一个加盟了某个一对一品牌的机构校长和我微信聊天,他说来了个家长带着孩子问他:你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能让我的孩子从60分进步到80分?他是这么回答的:首先我给孩子做一个8大维度的测评,其中包含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通过测评,找到孩子的不足,然后找一个适合孩子特点的老师,针对性的一对一补习。


是不是听着觉得很棒?


最后家长没有报名!


为什么没有报?


家长说:我孩子去年就是找了一个这样的机构,说的比你这还好呢,最后没有效果。


真神奇,话术居然都一样,(这是当年一帮学大教育的高人整理出一本说服家长报名的葵花宝典。如果你们谁想要,我免费送,留个电话,记得发个红包哦)


今天,那些做一对一加盟的,基本上都是这些资料,把里面的学大教育改成了自己的名字,殊不知,这些都是被市场淘汰了。




我问了那位老师三个问题,把他问蒙了,也给他带来深刻的反省和思考。




第一问:你说的那个8大体系测评,科学吗?你信吗?


他说:加盟之前信,做了15天后开始质疑了,现在彻底不信了。


我说:你把自己不相信的东西让别人信,这就是标准的忽悠啊。


他:。。。。。。


第二问:你说的那些你都能做到吗?


他:。。。。。。。。。。


第三问:就算你都做到了,学生真的就能提高成绩吗?


他:。。。。。




最后他来了句,真后悔做一对一。如果我不做一对一了,这个加盟费不久白交了吗?




3、高收费带来家长的高预期



试想一下,一个交了5万元学费的家长,对你的期待有多高?你有那个金刚钻吗?这个瓷器活敢接吗?


一对一说了这么多问题,到底能不能做?


答案是肯定的,能做!


因为存在即合理,因为有市场的刚需存在,每年的初三和高三,是一对一最主要的消费群体。


但是!一定要变革,一定要创新,老的一对一模式已经是过去,新的正扑面而来。


作为一个在这个领域内钻研了十几年的从业者,我知道问题所在,推出了革命性新产品:教有方。



解决了几个大问题:




  • 教学的标准化实现了,对老师的需求降低了


  • 教学过程不再是黑盒,可以随时复盘了


  • 从错题出发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完全高效的贯彻执行


  • 教学后服务增加了对提分非常有帮助的内容


  • 最最重要的,就是你按照我们的方法坚持做了,不需要太久,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一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那就是对教师数量的要求。


你的城市,你的资源是否适合做一对一?如果你没有十足把握,我们可以帮你看看,请和我们招商经理对接联系。


每周三晚上八点:我有视频直播课程,欢迎在此公众号后台留言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会安排助理与您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