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王永庆为什么会成功,王永庆创业的启发

很多人对台塑集团不太了解,但如果你提到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青,你可能会知道王永青是台湾省首富,也是世界闻名的塑料大王。那么,他是怎么开始的呢?今天和你聊聊。

一、人生经历跌宕起伏,雨打平

王永青白手起家,1954年创办台塑公司,1984年获得台湾省首富称号。

王永青出生在大山深处的一个贫困家庭。他家靠卖茶为生。他收入微薄,生活非常贫困。

王永青9岁时,他的父亲得了一场大病。为了不拖累家人,父亲想到了偷偷自杀。这个不寻常的举动很快被妻子发现,全家人痛哭流涕。

这一事件极大地触动了王永青。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1931年,小学毕业的王永青来到嘉义。当时嘉义专注于食品生产,所以王永青在一家日本老板经营的米店当苦力。

那时,王永青又矮又瘦。当老板看到王永青时,他觉得自己干不了什么重活,于是命令他在店里打零工。

过了一段时间,王永青的表现让大伙儿和老板们喜欢上了。

年轻的王永青不仅打扫了商店,还收拾了店里的食物。遇到不懂的事情,会虚心向前辈请教。别人有什么帮助,他都不含糊,尽心尽力。

不到一年,王永青就摸准了整个米店的经营状况。一天,他回家和父亲讨论开米店的事。当时王永青只有15岁。

二是精心管理,善于发现商机

在儿子王永青的劝说下,他父亲同意了。借了父亲200元,王永青的小米店开张了。

那一年,王永青的老板只有16岁。因为资金太少,米店开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这家新店开业后,我们如何开拓市场?这成了令王永青头疼的问题。

一天,一位客人来买大米。他看中了角落里的一袋米。米袋子很干净,没有细米粒。王永青看到后说:“这是我们自己吃的饭。”

“如果卖的米是这个包,为什么生意不红火?”客人漫不经心地说。

王永青听到这里,立刻想到各个米店卖的米都没有经过筛选。如果他做到这一步,客人肯定会从米店来买大米。

就这样,王永青不厌其烦地反复筛选,卖的米都是精米,没有一粒粒稻穗和细沙,生意越做越红火。

与此同时,王永青也发现来买米的都是老人和老太太,他立刻想到了送货上门。最后,王永青细心周到的服务可以预测你家什么时候没有米,所以我派人去送饭。

后来,王永青租了一家大商店,在当地最繁华的地方趁热打铁开了一家米店。

二战期间,日本加强了对台湾省的控制,包括实施粮食

的统一管理,一时间,除了日本人开的米店,其他本地米商的生意都受到了严格限制。许多米店纷纷关门,王永庆的米店也不例外。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处于百废待兴之际,各地大兴土木,建筑需要木材。28岁的王永庆发现了这一商机,马上投身木材生意。


为了不让圆木裂口,供应商将木头泡在水池里边,当时,木材市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在竞标前,客户可以用长竿在水池里边查探。这种方式误差很大,存在着风险。


而王永庆有自己的一套查探木材的方法,每当夜黑风高时,他会偷偷地潜入水池里,查看木材的数量品质等。这样他竞标时,可以出价合理,做到胸有成竹。


不久之后,他在木材业上又大捞一把,30岁时,他的资产已经积累了5000万元。


就在他的木材业顺风顺水时,他果断做出了一个决定,退出木材行业,转入政府重点扶持的塑胶业。


因为王永庆已经敏感地预测到了木材会枯竭,同时许多商人见王永庆大赚特赚,纷纷涌入了木材行业,这竞争越发激烈,利润空间就越来越低。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的化学工业一片空白。有关部门将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王永庆第一次去到政府部门申请创办塑胶厂时,就被拒绝了,原因是王永庆属于名不见经传的小商人,这种重点项目应该由其他商业大佬投资创办,根本轮不到王永庆。


而恰逢商业大佬去美国考察,认为在台湾投资塑胶厂只赔不赚,所以他们没有投资。王永庆听闻后,又找到政府部门的负责人,申请创办塑胶厂。看到王永庆如此诚恳,于是对方同意了王永庆创办塑胶厂的申请。


工厂起初,塑胶粉堆积如山,无法销售出去,这让王永庆心急如焚。经过一番考察后,王永庆决定再次投资塑胶厂,扩大再生产,因为塑胶粉售价太高了,无人问津,只有价格下去了,才有销路。


其他合伙人一看王永庆的举动,认为他一定是疯了,于是纷纷退股。王永庆没有办法,只能变卖自己的所有房产,换现购买这些股权。


而实践证明,王永庆的商业眼光是非常正确的,最后他咸鱼翻身,身价百倍上涨,成为了台湾首富,塑胶大王。


2008年,汶川地震,王永庆听闻后,捐款超过一亿人民币,从中也可以知道,王永庆的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