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广东省银行业协会首次发布“广东银行业十大事件”。广东全面完成64家农村信用社改制,广东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15万亿大关等十件大事挂牌。
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
2020年初,疫情突然发生,广东银行业把“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放在首位,迅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2020年,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创新线上零接触金融服务方式,全力保障基础金融服务需求;全力支持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向552家重点抗疫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279.8亿元。贴息后利率不高于1.16%;落实延期还本付息、再贷款、再贴现等减免政策,对20.3万户中小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4202.78亿元,居全国首位;启动“百步走企业”活动,实地走访小微企业4.9万家,为其中1.18万家完成授信199.22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2.4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96万亿元,增长18.71%。为稳定和恢复广东经济,巩固经济金融大省地位发挥了关键作用。
农合机构改制化险全面收官
广东农村合作机构改革是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广东银保监局主动出击,大胆探索,坚定不移推进农村合作机构改革。在坚守阵地、维护县域法人整体稳定和适度多元的实践中,深刻打击、打下了许多“硬骨头”。2020年又批准汕头湾、云浮云安、汕头潮阳等10家农村商业银行开业,特别推动了全国唯一持续15年的二级法人——汕联改革历史难题的解决;配合广东省政府发行全国首只100亿元中小银行资本金专项债,帮助省内4家高风险农村合作机构补充资本金,为彻底化解高风险机构风险,构建稳定、深远、有序、高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作出有益探索。经过三年的努力,广东全面完成了64家农村信用社的改制,形成了适度经营竞争的新格局,用广东模式打破了农村合作机构风险的“周期性规律”。
广东银行业金融扶贫新模式
在广东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广东银行业切实提升政治地位,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力度。一方面,“产业扶贫”创造了驱动发展的新血液。截至202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增速17.2%;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到285亿元,同比增长27.3%;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212.5亿元,带动5.76万多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脱贫。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25.56亿元,惠及贫困户7.78万户。另一方面,通过拓展“消费扶贫”助农致富渠道,充分利用广东银行业网点多、客户广、网络平台便捷等优势,创新“金融目标客户群、专属消费场景、定制化服务、数字化服务、直播配送”等五大消费扶贫模式,带动扶贫产品消费达4.72亿元,惠及省内外多个贫困地区近万名农民和企业。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
广东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小微企业众多,对促进广东创新发展、稳定就业、保障民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银行业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重服务民生。在广东省中央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总行的全力支持下,广东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不断完善普惠金融中的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利用金融科技创新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建立线上业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实现小微金融服务增量扩张,提质降本,小微融资难、慢、贵。截至2020年底,广东银行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1.15万亿大关,惠及120多万户,其中5家大型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51.47%。信用贷款和续贷较年初分别增长28.89%和45.68%。2020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下降1.23个百分点,助力全国金融系统成功实现1.5万亿元的盈利目标。普惠金融高质量快速发展,对全年应对疫情冲击、稳定经济基本态势、实现经济正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lockquote>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取得新成效
广东银保监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要求,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政策,在全国首创将自贸区南沙、横琴片区内银行业保险业行政许可简政放权事项成功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内地8市(不含深圳),银行支行及以下机构及其高管的主要准入事项全面取消事前审批,实行事后报告或备案制,并同步上线“广东银保监局准入备案管理系统(湾区试用版)”,备案管理从5个工作日缩短至5分钟。广东银行业在中央驻粤金融监管部门的引领与支持下,加强粤港澳金融合作。广东地方中小法人银行得益于大湾区红利,不断发展壮大。东莞银行在香港设立子行、分行,广东华兴银行、珠海华润银行、海晟金租、华通金租等机构成功发行共百亿余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金融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广州港财务公司顺利开业,广业集团财务公司、广银金融租赁公司筹设,广州国投重组复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针对粤港澳三地居民均有跨境投资、配置多元化货币资产的需求,积极探索“跨境理财通”等创新业务试点,除深圳外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结算资质获批。
绿色金融改革,为“绿水青山”注入金融活水
广东银行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落实中央驻粤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优先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美丽广东建设。全国首家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在花都设立,多家银行机构建立了绿色信贷经营制度,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大幅提高绿色信贷审批效率,有力推动了花都绿色金融试验区建设。7家法人机构获批发行绿色金融债券288亿元,已发行178亿元用于全面支持节能、污染治理、清洁能源等六大领域。截至2020年末,广东主要银行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310.62亿元,同比增长26.38%,高于同期主要银行机构各项贷款增速6.73个百分点。
广东银行业资产质量稳步提升
防范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广东银行业贷款规模全国占比近十分之一,资产质量影响全局。广东银行业始终坚持稳健经营,严格落实中央驻粤金融监管部门的要求,把防范化解信用风险作为重中之重。事前强化风险缓释,严格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创建信用风险动态监测机制,密切关注先行指标变动,推进预期信用损失管理,推进联合授信。截至2020年末,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比例同比下降5.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8.78%,同比提高15.29个百分点;151户联合授信试点企业完成签订《成员银行协议》及《银企协议》。事后强化风险处置,组建债委会149家,帮助弱化风险约156亿元、续贷近百亿元;全年累计处置不良贷款1251.7亿元。截至2020年末,广东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02%,较2019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资产质量稳步提升,信用风险整体可控。
广东中小法人银行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
广东银行业在中央驻粤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推动下,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银行保险公司治理体系,中小法人银行机构已实现党组织“应建尽建”,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求基本都已“刚性”嵌入公司章程,实现党内监督与企业内控的有机结合;认真坚守“长期稳定”“透明诚实”“公平合理”三条底线,规范股东股权管理,100%完成银行股权托管,确权比例超八成,股权结构不断优化,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着力提升公司治理主体履职质效,董事、监事和高管人员的履职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已初步建立,“三会一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基本形成。
广东银行业数字化转型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广东银行业紧跟科技发展步伐,主动融合互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在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广泛应用,推动服务模式重塑、业务流程重构、风控模式升级,不断释放科技“乘数效应”,打造金融新优势。广东银行业初步构建起“线上线下”协同发展的新金融生态,线上业务模式占比持续扩大;银行网点更加智能化,涌现出数字住房“5G+智能银行“等有代表性新潮网点;经营数字化,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精细管理。
推动清廉金融文化建设
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也是推进金融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020年,广东银保监局牵头组织举办了“广东银行业保险业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活动”,构建了“监管部门组织引领、银行保险机构主动参与、社团组织搭建平台、高校智库联动协作”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采写 南都记者 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