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应麒麟图》(明代)(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孔子云:“小子何墨雪服《诗》?更多地了解鸟类、动物和植物的名称。”(《论语阳货》)指对鸟类、动物、植被等自然事物的认知。这让受过教育的人在接触事物时感到情绪化。钱穆接下去说:“多了解一些天地鸟兽植物的名称,是一句小话。如果你做一个大的声明,在投球之间,一切都是一个,风筝飞跳,道无处不在,你就能逐渐闯入变化的境界.孔子教导人们更多地了解鸟类、动物和植物的名字,因此他们拓宽了他们的心胸,并导致了伟大的仁慈.不要去了解更多。”(《论语新解》)由此可见,钱穆也认为,孔子“多知鸟兽植物”的思想,是使受教育者亲近自然,从中受益,开阔心胸,达到仁与德,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最近中华书局出版了《汉字里的动物世界》,旨在用汉字带领读者走进动物大观园。
1.更多地了解鸟类、动物和植物的名称
为什么“对鸟类、动物和植物的了解更多”在人们生命早期的学习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这与汉字的特点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人物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劳动过程中,人类为了相互交流的方便而产生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新形势,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从而导致人物的塑造。正是在“抬头见天之象,低头见地之法”的过程中,视鸟兽之文和土地的适宜性,取近一切之体,取远一切之物.看到鸟兽蹄的痕迹,知道点与理的区别”(许慎《说文解字叙》),祖先们最终创造了人物。汉字中的“鸟兽植物名”,恰恰是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对鸟兽植物等动植物长期细致的观察,逐渐掌握其生活习性,用生动的形象简洁地勾画出来,慢慢形成与动物密切相关的文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虫、鱼、鸟、兽等466个名称。这些生动形象的“鸟兽植物名”正好适合儿童的识字启蒙教育,符合这个时代的生理和认知特点。《大戴礼记保傅》云:“古人八岁出家,就放弃了,学了小艺术,表演了小节日。”《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又说:“宝掌谏王之恶,而养国之子用道则是六术之教,一是五礼,二是六乐,三是五枪,四是五镣,五是六书,六是九数;是六种教仪,一是祭祀的样子,二是宾客的样子,三是朝堂的样子,四是服丧的样子,五是军事的样子,六是车马的样子。”可见,周代的儿童教育包括道德修养、知识修养和技能修养。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得更清楚:“《周礼》八岁入小学,而包教国,先用六书。”是“天子之子,众子之首,百子之公,清代之士,大夫,元代之士,士之美也”(南宋朱《大学章句》)。而“保氏”主要负责劝谏君臣,以及“教六书,指象形、象、象、音、注、借”(《汉书艺文志》)。可见,古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内容与汉字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打开中国传统书法,我们马上就能看到古人眼中的动物世界和他们对自然的各种想象,比今天的动物王国更耐人寻味。
2.不可思议的幼崽和传说中的野兽
在古代汉字中,动物词汇丰富,有不同的性别和大小。在古代,同一个动物小时候你叫它什么?例如,0中有三种与鹿相关的哺乳动物
。在今天动物界里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科名,麋、鹿与麕皆隶属其中,鹿的幼仔称为“麛”。“麕”,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獐子,“麕”与“麇”音义俱同,獐的幼仔称为“麆”。“?”作为麋的幼仔,出现在很多先秦两汉典籍里。麋俗称“四不像”,曾经广布于亚洲东部地区,但在20世纪,麋在野外已基本灭绝,也难怪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世上有“?”了!狼的幼仔,《尔雅·释兽》称“獥”。《诗经·齐风·还》“并驱从两狼兮”句,《正义》引舍人曰:“狼,牡名貛,牝名狼,其子名獥,绝有力者名迅。”幼兔,《说文》作“婏”,《尔雅·释兽》称“嬔”。幼兔为什么被称为“婏”呢?清代学者郝懿行说:“兔生子极易,恒疾而速。”众所周知,兔子的生育能力非常强,一胎可诞下7—13只小兔子,而且一年可以生产7次。因此,兔子的快速又表现在其生育能力和过程上,所以“婏”还可以解释为快速之意。熊的幼仔,《尔雅·释兽》中又称“狗”,不可思议吧。如果称小熊为“狗”,那么小狗又叫什么呢?甲骨文中没有“狗”字,只有狗的象形字“犬”。在古汉语中,狗称为“犬”,“狗”是后起的形声字,《尔雅·释畜》云:“未成毫,狗。”即小狗之意,因此小“犬”称为“狗”。但熊与狗在现代生物分类法里属于不同的科,熊在哺乳纲食肉目熊科,而狗在食肉目犬科。但由于“狗”又有小的意思,故称小熊为“狗”,又是可以理解的。“牛”的幼仔《尔雅·释畜》称“犊”,与现代无异。自古即有“初生之犊不畏虎”之语,用来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敢说敢做、无所畏惧。又有“舐犊情深”,《后汉书·杨彪传》谓“犹怀老牛舐犊之爱”,用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的深情。汉字中的动物是古人探索、认识自然的产物,烙印着农耕社会的气息,蕴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龟、羊等。部分动物名依旧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一些已经成为历史遗迹。龟是长寿动物,龟头与蛇头类似,故《说文解字·龟部》云:“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蛇),龟头与它(蛇)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龟又与麟、凤、龙并称为“四灵”,即《礼记·礼运》中所言“麟、凤、龙、龟,谓之四灵”。但龙、凤都是传说之物,龟、麟则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说文·龙部》云:“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异瑞兽,人们常视龙为身份尊贵的象征。
羊是一种本性驯顺的动物,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正面的羊头形状。羊部动物名共17个,如“羔,羊子也”。羔即刚出生的羊。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载:“羔取其执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类死义知礼者也。”意思是,羔被抓时不叫,被杀时不哀号,吃奶时跪下来,古人由此认为羔知礼仪、有教养。《说文》云:“羊,祥也。”因此秦汉金石多以羊为“祥”,“吉祥”也写作“吉羊”。许慎又说:“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说文·鹿部》又云:“麙,山羊而大者细角。”麙,《山海经》作“羬”,云状如羊而马尾。明人费信《星槎胜览》云:“阿丹国羚羊,自胸中至尾,垂九块,名九尾羊。”“羚羊似羊,而青色毛粗,两角短小;羱羊似吴羊,两角长大”。羞,《说文》曰:“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汉字中“羊”为部首,羊字族的姜、羯、详、祥、羞、佯、徉、翔、鲜、羌、庠、羡、羲、鲞、蛘、羧、善、咩、羚、恙等汉字,都与羊有关。
3.凤凰来仪与麒麟呈瑞
《说文解字》中鸟类动物名共151个,云:“鸟,长尾禽总名也。”传说中的神鸟共6个。如凤,初为象形字,殷墟甲骨文的“凤”字就像高冠、丰羽之孔雀类鸟形。《说文》云:“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像也,麐前鹿后,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集众多动物特征于一身,是一种吉祥鸟。《说文》中与兽类动物有关的部首达14个,兽类动物名共76个。其中“鹿”,《说文·鹿部》云:“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鹿分公母,公鹿俗称“马鹿”,母鹿俗称“麀鹿”,在许慎看来,鹿特指头上有角的马鹿。《诗经·小雅·鹿鸣》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古人把鹿与以礼待客联系在一起,赋予鹿求贤若渴的文化内涵。鹿部动物名25个,如“麒麟,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传说麒是主太平的瑞兽,在汉画像中,麒的样子是独角,拖着长尾巴。古人把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宋书·符瑞志中》云:“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麕身而牛尾,狼项而一角,黄色而马足。含仁而戴义……明王动静有仪则见。”麒的外部形状集狮头、鹿角、虎眼、麋身、龙鳞、牛尾于一体。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必有祥瑞。有时,“麒麟”又用来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备的人。这种数千年传说中的动物,到了明朝竟然变成了事实。明成祖永乐年间,郑和第三、第四次下西洋时,竟分别带回了榜葛剌国(今孟加拉国)和麻林国(一说今肯尼亚的马林地)进贡的麒麟,举国为之喧腾。从明代画家沈度的《瑞应麒麟图》所画麒麟形状看,原来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人心目中圣物的麒麟竟然就是长颈鹿,不禁让人茅塞顿开。实际上,在郑和船队曾经到达过的今索马里的语汇里,长颈鹿Giri的音译便是“麒麟”。时至今日,日语及韩语中,仍将长颈鹿称作“麒麟”。
4.为猫头鹰正名
鸮、枭等鸮形目鸟类统称为猫头鹰,但这几个字意思又不尽相同,《说文·木部》云:“枭,不孝鸟也。故日至捕枭磔之。”据《说文》之意,枭是一种不孝的鸟,因此到了夏至,捕捉枭鸟并处以磔刑。枭为什么会不孝呢?传说它在羽翼长成后,会食母而飞。如北朝齐刘昼《新论》卷九《贪爱》云:“炎州有鸟,其名曰枭。伛伏其子,百日而长。羽翼既成,食母而飞。”明张自烈《正字通·木部》也说:“枭鸟生炎州,母伛子百日,羽翼长,从母索食,食母而飞。关西名流离。又土枭,鹰身猫面,穴土而居。”我们知道,猫头鹰以包括昆虫、蚯蚓、蛙、蜥蜴、小型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为食。鸟类有时也会出现一胎数只兄弟互相残杀的情况,但“食母而飞”实属不可思议。毕竟雏鸟需要母亲照顾,猫头鹰从孵化后约一年,即可成长达到性成熟,便可生育繁殖了。然而,一些较大的物种,可能要到第二年或第三年,才开始繁殖。所以百日便将母鸟吃掉,自不可能。幼鸟依靠母鸟喂哺,如果猫头鹰在百日之大即吃掉母鸟,虽然解决了一顿饥饿问题,但会引起更多的麻烦,未免稍微脱离事实。中国人长期视枭、鸮为恶鸟,但也有例外,如《岭表录异》载:“北方枭鸣,人以为怪,共恶之。南中昼夜飞鸣,与鸟鹊无异。桂林人罗取,生鬻之,家家养,使捕鼠,以为胜狸。”此乃南北文化不同所致。至于西方文化,更与中国迥异。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史前文明时代,“owl”(猫头鹰)是死亡与再生女神。在古希腊与罗马神话里,猫头鹰摇身一变又成了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圣鸟,站在她的肩膀上,也是她的象征。在《伊索寓言》与《格林童话》里,猫头鹰又充满了智慧。在《哈利·波特》里,猫头鹰是连接魔法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枢纽,担负着传递信件、包裹甚至是“魔法飞天帚光轮2000”等重要物品的任务。总之,猫头鹰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了智慧,更可以成为人类的好伙伴。这反映出中西文化意涵之别。
5.受宠爱的马和被冤枉的狗
《说文》中与家畜类动物有关的部首有马、犬、牛、羊、豕、?、彑、豚、犛等,动物名共145个。马是被人类较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在古代是生产、交通运输和战争的工具。《说文·马部》曰:“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认为马是雄壮、勇武的动物。马部动物名共48个,如“骥,千里马也,孙阳所相者”。孙阳即伯乐,传说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韩愈《马说》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人骑马讲究规格,社会上不同地位的人,坐骑亦异。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曰:“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规定从天子到士人,要骑身高不同的马。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攻城野战,总与名马结下不解之缘。如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坐骑名为“乌骓”,此骑所向披靡,助项羽奋勇杀敌。再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先后骑过的拳毛?、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六匹骏马,后被刻成浮雕立于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称“昭陵六骏”。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马的身影,但远不如古人世界中的马胜义纷呈。所以,仅就《说文解字》而言,它已不再单单是小学字书,从中我们更可窥探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犬是家畜之一,指悬空蹄子类似狗的动物。《说文》犬部动物名37个,如“犬,狗之有县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獒,犬如人心可使者”。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这不单是现代人的说法,两千多年前的许慎亦然。狗的种类繁多,从外形上分,如《礼记·曲礼上》曰:“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从应用上分,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十释狗云:“狗类甚多,其用有三: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喙善守;食犬,体肥供馔。”在中国古代,狗还有许多别称。如明代《事物异名》中就记载有善噬、乌龙、鹄苍、神獒、护儿、地羊、白龙、地厌、轻足、尨、赤虎仪同、韩庐、宋?、豺舅等名目。狗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看家护院、看管羊群、狩猎帮手、祭祖贡品、烹饪佳肴、玩赏宠物、信使挽车等。在早期汉文化里,狗是神圣的图腾,传说中的盘古就是狗首人身。狗还是一种祥兽,能够驱除邪魔,故古人把人、狗合埋,后演变成杀狗的祭祀即“伏祭”。因此,对人忠诚的狗是人类的朋友,自古至今一直受到宠爱。也正因为狗对主人忠诚,所以也使其背上了摇尾乞怜、卑贱低下的坏名声。同时中国人讲究气节,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狗在古人心目中苟且偷生、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对狗鄙视、贬损的词语,如狗胆包天、狗仗人势、鸡鸣狗盗、狗眼看人低、狗急跳墙乱咬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哈巴狗戴眼镜——六亲不认等。
由上可见,自然界的动物,进入古人汉字王国,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内涵。透过这些与动物相关在汉字,可管窥中华民族文明的演绎与发展,而其中有更多的细节有待探索和研究。
(文中引用潘铭基《汉字里的动物世界》[中华书局2021年6月版]部分资料,致谢!)
(作者:余康,系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陈虎,系中华书局编审)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