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金大道紧邻天赐康园,全长8.5公里,串起8个特色产业园区。
千年客家古城,中国恐龙之乡.位于东江中上游源头,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80年前,震惊中外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拉开帷幕,龙川福建会馆就是这一行动的中转站;2235年前,龙川建郡,第一郡命赵佗设郡治此,成为客家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在河源博物馆,《河源历史文化展》记录了河源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5000多年。
河源是大广高速进入广东后到达的第一个城市。连接南通珠江三角洲、北部赣西南、东部广东东北部的“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成为推动这里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让河源更好地“融深”“融湾”。
5月19日,以“高速看中国(广东)”为主题的采访活动走进河源,探寻“千年客家古城”如何加速融汇发展。
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产业去年实现规上产值328亿元
你正在刷的国产手机是哪里制造的?大概是河源人吧!从单一产品到现代产业体系,河源已成为仅次于深圳、东莞、惠州的广东省第四大手机生产基地。
河源高新区,位于大广高速公路干线旁,是粤东、粤西、粤北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这里聚集了350多个工业项目,年产值580亿元,去年税收14亿元。手机产业是广东省战略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源的主导和支柱产业。在河源高新区,这个产业集群已经形成。
据河源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陈志中介绍,通信终端产业聚集了中兴、西科、美晨、中国光电、华冠、卓一等国内外50多家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及配套企业,构成了整机、显示屏、电池、PCB、摄像头等完整的通信终端生态链。河源有望成为中国前沿的重要R&D和通信终端制造基地。
高速公路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使河源更好地“融深”“融湾”。河源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第一圈,成本低、土地供应充足、企业发展空间广阔等优势明显。据悉,高新区85%的企业来自深圳,深圳还与河源合作建设了首个国家级高新区企业孵化基地——沈河金地创谷。目前,沈河金地创谷引进了两个国家级孵化器:河源高新区仙客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河源创业孵化基地。
如今,河源高新区正在大踏步打造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入驻电子信息企业108家,去年计划产值328亿元,约占园区计划产值的70%,占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的73%。
历史溯源
沱城保存有126处文物古迹
传统土木石结构,灰沙夯墙,硬山顶,三进院落布局.在河源市龙川县老龙镇繁华的老街上,建于清同治年间的福建会馆庄严肃穆地伫立着。80年前,一场震惊中外的“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拉开帷幕,福建会馆就是这次行动的重要中转站。
福建会馆被确定为河源市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龙川第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在建筑h is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走遍城市,来参观学习的中小学生随处可见。沱城历史文物古迹众多,至今保存126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龚雪、考棚、南岳王庙、王越井、赵佗故居遗址、县衙遗址、崖前石狮、护城河遗址、毓秀井、沱城剧场等。沱镇镇长杨司告诉记者,过去沱市每年的游客数量约为10万人。截至今年5月中旬,已有8万人前来“打卡”,其中不少来自珠三角城市的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深度学习。
“这座城市有地理优势、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我们计划
佗城全部景点串成一整个旅游线路,同时打造温泉旅游和民宿项目,把旅客们留下来,深度体验佗城的文化和生活,发展夜经济。今年底高铁就要通车,龙川西站就落户在佗城。我们预计高铁通车之后,明年佗城的旅客量将会达到历史顶峰。”杨思说。乡村振兴
金光村集体收入实现近10倍增长
在河源紫金县金光村投资1个亿建设的天赐康园里,放眼望去,层层梯田间分区种植了各种中药材。天赐康园旁边是投资1.49亿、全长8.5公里的金光大道,这条大道将串起大小8个特色产业园,成为金光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而在几年前的金光村,还是全省2277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因村里道路交通差,村民收入低,曾被戏称为“精光村”。紫惠高速和金山大道的建成通车,打通了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产业导入之后,金光村开始迅速脱贫实现华丽转身。
“现在两条高速开通以后,我们真正融入了深莞惠1.5小时生活圈。金光大道通车后,金光村从‘四面精光’变‘闪闪发光’,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巨大的变化。”九和镇委书记刘俊锋说。
据刘俊锋介绍,金光村拥有五大特色产业,分别是十里柚廊、金光生态园、天赐康园、荷鹭欢乐谷和“村长伯伯”电商平台。2020年,“村长伯伯”电商平台也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总额约1500万元。“高速开通后,紫金县的招商引资不用走出去,企业和资金主动找上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王韶松说。
产业导入之后,更多村民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村民的收入也肉眼可见在提高。据刘俊锋介绍,金光村集体收入从2016年的3.4万元提升至2019年的35.5万元,实现了近10倍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500元提升至2019年的20114元,实现了两倍增长。
昔日贫困村变示范村,金光村已发生巨大变化。“下一步,我们希望把发展中的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全体村民一起致富。”王韶松说。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刘丽君 王佳邹高翔
统筹:裘萍 陈实 陈伟斌 陈成效 李湘莹 陈军 邹莹 李阳 关健明
执行统筹:蒋臻 江英 柯晓明 周全 卫志凌
采写:南都记者 黄露 王美苏
视频:南都记者 陈灿荣 王熠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
主持:南都记者 尹佳林
摄像:南都记者 谭庆驹
导播:许乐 欧阳云蔚
剪辑:段奇 张静薇
创意:张毓琪 张楚男 苏芬南 黄朝丹 蔡宝春 林青云 刘妍妍
设计:金国华 刘寅杉 欧阳静 李毅然 陈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