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Xi 4月29日电(记者题:云上种、网上销——陕西柞水小木耳做成大产业)
新华社记者吴洪波
方菲四月,春天和景明。一场细雨拉开了秦岭复苏的序幕,陕西省柞水县新鲜木耳迎来采摘季。近年来,柞水县不断优化黑木耳产业布局,依托科技资源,把“小木耳”打造成“大产业”。
“九山半水半农田”是柞水县地形地貌的真实写照。当地农业产业“小、弱、散”的特点成为稳定脱贫的一大障碍。全县一度有79个村有扶贫任务。近年来,柞水人开始从最熟悉的菌类中寻找脱贫的方法。
由于黑木耳的生长特性,当地生产黑木耳多采用家庭种植模式,在柞水很难形成黑木耳产业规模,更谈不上经济效益。“过去在桉树的架子上种真菌,产量很低。它将在三年内生产几公斤。”柞水县金米村村民王继东说。
自2012年柞水县定点扶贫以来,科技部建立了四级科技管理部门联动机制,通过遴选食用菌领域科研团队,搭建资源平台,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元素。
四年前,长春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来到千里之外的秦岭深处,对柞水县整个菌类产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经过反复对比试验,科研团队从2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5个适合种植的品种。借助“柞木耳”品牌建设计划,当地木耳产业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秦岭山川是黑木耳集约化生产基地,是科技投入效果的体现。“如今的溺水真菌生长在物联网温室里,在无菌室里进行消毒,由无人值守的机器人进行装袋,已经进入‘智慧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A&F大学教授康振声说。与以往的“小作坊”相比,袋装木耳的栽培方式克服了规模小、产量低的问题,常规的木耳大棚一季可产干木耳1000公斤左右。
出山致富是当地人对“小木耳”的厚望。随着生产、教育、科研平台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投入的不断加大,柞蚕黑木耳产业正在向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一年来,我们积极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组织科技龙头企业开发菌类资源,开展电商培训,通过科技帮扶项目助力溧水县创新驱动发展。”科技部农村中心副主任孙说。
一块橡树菌的生产过程体现了许多科技成果。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柞水县形成了黑木耳原种研发、技术管理、分拣包装、仓储物流、深加工等全产业链。依托黑木耳大数据中心,黑木耳生产可享受市场信息、生长监测、农业咨询、质量追溯四大模块的技术支持。柞水县在原有菌种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培育黑木耳等珍贵品种,开发了16个深加工产品。
截至目前,全县所有黑木耳专业村实现了科技人才全覆盖,共培训黑木耳实用技术人员7.5万人。科技元素贯穿种植、经营、销售,手机成为“新农具”,电商成为“新农活”。2020年,在两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帮助下,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