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武汉安吉拉国际幼儿园收费,武汉1一3岁托儿所收费标准

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4日讯(记者黄琪)“托儿所回来了!”近两年,我市大力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武汉人熟悉的“托儿所”再次出现。2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从湖北省苗圃行业协会获悉,武汉市已备案13家苗圃机构,近40家机构正在排队等候。与去年相比,我市婴幼儿入托率有所上升,但部分幼儿园仍表示“不满”,不少家长仍持观望态度。

(图为汉阳区江心苑社区托幼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工作。通讯员林)

“报名没有想象中火爆”

近日,位于汉阳区的江心苑社区苗圃已投入运营。它是一个公私兼收的托儿所花园,在一个教育集团下引进了贝丝优托的品牌,招收2-3岁的孩子。全日制育婴费每月2500元。

令负责人张惊讶的是,报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火爆,20人的班级人数也没有排满。她说:“我们上海的校园一开学就爆满了。武汉这边问的家长很多,实际报名的不多。”

位于江岸区后湖大道的一家高端托儿所机构负责人邓女士说,去年疫情爆发后,招生人数急剧下降,今年虽然恢复了,但仍然没有满员。洪山区鲍莉时代社区一个高端公园的负责人永成说,目前,公园已经护理了60名儿童。虽然招生情况不错,但比疫情前差了一点。

黄陂区前川新城的一家普惠性托幼机构于去年6月开始运营。“招生形势一开始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今年好多了,但还是没吃饱。”负责人表示,这与当地家长的观念有很大关系,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他们不赞成把孩子送到托儿所。

(图为汉阳区江心苑社区托幼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工作。通讯员林)

托育还未成为多数家长的“刚需”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33%-48%的婴幼儿家长有入托教育需求,但实际入托率刚刚超过5%,这一点在武汉也有所体现。

儿童保育机构的一些负责人说,这种差距有几个原因。第一,大多数父母优先帮助孩子与祖先相处;第二,他们担心孩子太小,不能交叉感染;第三,他们担心托儿机构不专业;第四,它们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相比幼儿园,育儿还没有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刚需”。

张女士是一位疲惫的母亲,她在工作和育儿之间“切换”。她有两个宝宝,大的在上小学,小的还不到2岁。两个孩子由双方父母带大,住在两个地方。她不仅要去上班,还要不时去鲍尔看看。张女士说:“如果没有老人带,孩子2岁后我会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它太小了,不用担心。”

张女士来自一个双职工家庭,是一个2岁孩子的宝贵母亲。她上班时,孩子主要由母亲照顾。她说:“如果父母带不了孩子,我会优先问阿姨。虽然比幼儿园贵一点,但一对一的照顾更让人放心。”

35岁的陈艳女士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她说:“我和我丈夫必须去上班。如果没有老人的帮助,我会把孩子送到托儿机构,不会轻易做全职妈妈。”

;">(图为汉阳区江欣苑社区托育园的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活动。通讯员林伊美 摄)


机构选址和运营能力都有影响


2020年下半年开始,武汉的托育机构跑步进场,它们当中多数是民办机构,也有一些公办幼儿园开办的托儿班。“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15家”,被列为2021年武汉市政府民生实事清单。


我市已运营的托育机构中,多数是普惠性质,每月的托育费在3000元以下,政府给予场地和补贴支持。也有少数营利性托育机构,定位较高端,托育费从5000元到7000元不等,实行小班化,对半岁到3岁的孩子年龄细分,孩子越小,班额人数越少。


不管是普惠园还是营利园,均未出现“一位难求”的情况。


专业人士分析:“武汉的托育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要发展这个行业,关键是家长对托育的认识要加强,观念要转变,入托率才会上来,人们接受新鲜事物有个过程。目前,武汉托育机构的点位布局还没有完全跟上来,到今年底会好很多。同时,机构的选址也影响招生情况,一般集中居住区、年轻人多的社区情况会好一些。”


在武汉有30家分园的哈沐德早教的创始人马小庆表示,不同机构的运营能力也有影响。他们的30家分园中,由合伙人直接运营的几家招生情况更好。现在,湖北省已经出台了行业标准,托育机构从环境、配餐、人员都更专业,相信年轻一代的父母对托育的接受度会越来越高。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