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青城,花果飘香,草肥水美,景色宜人。在这里,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社厅等5部门主办,呼包鄂三地市委、市政府承办的“第三届内蒙古‘草原英才’高层次人才合作交流会暨呼包鄂人才创新创业周”正在进行中。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和学术大咖汇聚呼和浩特,为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和一流首府经济献计献策,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重要要素,是21世纪中国发展成为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是经济战略转型的迫切资源。“草原人才工程”是经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实施的重大人才发展战略工程。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按照“先行先试、科学谋划、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发展目标,建成“草原硅谷”,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筑巢引凤,吸引人才,推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
作为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基地,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是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大经济功能区之一。自2010年3月26日成功揭牌运营以来,园区以“创造环境、培育企业、孵化项目、造就人才”为目标,引进高层次人才212人,其中博士91人。通过“金融支持、政策支持、服务支持”三大举措,入驻企业148家,30多家企业进入产业化、市场化。获得国家专利96项。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王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揭牌以来,园区从无到有。经过五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政策体系和服务团队。通过筑巢引凤,为人才在这里孵化梦想搭建了良好的创业平台。按照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刘闯园区搭建了天使茶馆、创业星空等人才项目和投融资平台,通过沙龙、推介、路演等方式将成果转化。目前,自治区正在打造北疆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呼和浩特也在为“建设美丽之都、和谐之都”的目标而努力。开发区也进入了创业第二阶段。所以,我希望园区孵化的人才和项目能够成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助推各种目标的实现。”
目前,总投资约2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8.5万平方米的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孵化基地已基本建成并顺利运行。呼和浩特刘闯园区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刘闯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自治区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和“人才改革试验区”;我们正在以“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示范园”模式构建完整的孵化链条,着力打造“政策扶持、公共技术、创业投融资、专家导师、创业人才培养”五大服务平台,积极打造“创新创业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产业研发、现代服务业发展、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四大基地。
如今,园区重点企业展现出良好的市场前景,科技成果转化初见成效。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授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三个要素:人才、资源和耐心。近年来,呼和浩特发展迅速,教育发达,经济实力雄厚,资源丰富,城市建设良好;在耐心方面,很多企业家是热情而自信的,所以呼和浩特已经具备了这三个要素,已经到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阶段。”
吴博士根据呼和浩特的国情和特点,主张可以采用“PPP”模式,将上述三个要素进行整合,将民间资本与政府政策资金、市场支持、创业团队相结合,发展新兴产业。吴说:“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伟大开拓精神的城市。近年来,政府一直在不断地干预
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灵魂,实际应用是创新的源泉,是人才创新的动力。9月9日“草原英才”专家进驻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活动期间,市领导向多位专家颁发了聘书,专家还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辅导协议。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呼和浩特留学人员创业园主任王戎说:“签约专家汇聚了自治区电子信息、云计算、环保、优势产业等领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省会城市,与北上广、沿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呼和浩特在创业政策、环境营造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更注重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开发区现有特色产业和人才的引进。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在调整转型创新期间,不仅更有利于人才的落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也有助于项目落地和成长。”(呼和浩特新闻网记者张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