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大家都在炒O2O,保鲜电商也火爆!据统计,2014 ~ 2015年期间,生鲜电商公司数量持续大幅增长,但2016年,数量直线下降!
火热的背后是生鲜电商同质化严重,项目之间真正的差别很小,市场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这么多‘玩家’。从数据来看,这条赛道显然太拥挤了。2015年底以来,生鲜电商行业传出了一些坏消息。首先,拉卡拉电商在提供社区保鲜服务近半年后,紧急叫停业务,甚至直接解散电商团队。
更多的公司没能熬过这个资本收缩的寒冬。然而,试水一年后,水果营销、特土网、采购兄弟等数十家公司相继破产。
2016年4月,曾获得亚马逊2000万美元投资的Yummy奇奇宣布破产,鲜蜂爱好者减半让生鲜电商行业的氛围降到冰点!
4月7日,美味7月7日全体员工收到公告,称‘公司经营严重困难,已无法支付包括2016年3月员工工资和绩效在内的全部资金。’
在宣布破产的前一天,公司还维持着表面的平静和基本的运营。事后,很多供应商和离职员工向媒体谈到美味七七突然倒闭,但一致表示已经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感到担忧。——快速的规模扩张、高昂的物流仓储成本以及创始人自身的决策失误都让人觉得形势不妙。
除了员工的工资和奖金,200多家供应商已经支付了2000多万元的货款,大量消费者的购物订单尚未送达,数万用户的近600万张预付卡无法再兑换。
也是从今年4月开始,爱贤蜂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员工人数从1100人瞬间减少到700人左右,就连北京酒仙桥的办公楼也减少到原来的一半。
早在3月底,上海公司附近就有一只“不要脸的爱蜂”,工资被拖欠。法律原则是难以容忍的。等待横幅。爱贤蜂的工作人员表示,横幅是上海泰富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展示的,该公司曾经是爱贤蜂的供应商之一,爱贤蜂从未拖欠员工工资。
爱贤蜂成立才两年,第一年就获得了4轮融资,总金额超过1.1亿美元。
拉什,为什么这么快就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
尼尔森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生鲜电商白皮书》中指出,中国生鲜电商仍是一块未被有效开垦的处女地。目前我国生鲜电商的渗透率只有1-2%,而服装行业的渗透率高达20%-3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报告认为,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需求的提升,供应商产品质量、配送体系和采购渠道的建立,以及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产品网上交易的支持,生鲜电商的渗透率在近一两年内可以加快。”预计2017年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1500亿的峰值。'
根据《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报告》的统计,我国的保鲜电商公司只有1%实现盈利,4%盈亏持平,88%略有亏损,7%亏损巨大。市场份额较高的生鲜电商已进入C轮大规模融资阶段,新一轮洗牌后将所剩无几。
天猫生鲜高级总监何春雷说,今年是生鲜电商的分水岭。整个行业已经洗牌一年了。新鲜1.0的时代已经结束。玩低成本引流其实是不可能的,真的可以生存。
来的是供应链做的好的这些生鲜电商。生鲜电商没有捷径可走,因为做的是吃到嘴里的东西,一定要老老实实去做。"冷链物流和仓储的成本居高不下,没有干爹死得快
90%以上做生鲜电商的刚开始都是亏损的。这是因为冷链物流和仓储的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生鲜产品保质期有限,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腐坏变质、挤压损坏,损耗率高。
一些较有经济实力的生鲜电商公司选择自营物流、自建仓储。通过配备冷藏库、冷藏车、冷冻车降低损耗率,为了提高物流效率,还必须增设微仓增加配送范围、增加物流人员。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一个配备冷冻、冷藏、恒温等不同温区的专业仓库,占地面积近 4000 平方米,每年租金在 540 万元左右。一般一个一线城市至少要设立 1-2 个仓才能满足日常的仓储需求,仅年租金就需要 1000 万元至 2000 万元。
安鲜达是生鲜冷链服务供应商,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武汉和济南等六大城市设立了仓储超过六万平方米的 7 个物流基地,支撑日均 10 万单的运转。这种级别的物流规模,粗略估算,如果想要达到和安鲜达接近规模的仓储水平,仅年租金就要耗费 8000 多万元。因此,在生鲜电商领域,多出现亿级规模的融资,近仓储就能花费掉大部分的资金,就更不用说物流、流量成本、网站运营等一系列费用了。仅仓储一项,就足以让资金短缺的中小型公司望而却步。
根据数据统计生鲜电商六成以上都是B2C模式,在淘汰赛期间,没有资金,没有干爹可抱的生鲜项目必然首当其冲被淘汰。此前,美味七七傍上的 " 干爹亚马逊" 不给力,轰然倒下也在侧面印证这一观点。
数据统计,生鲜电商B2C 模式数量最多
伪垂直细分,同质化严重!无法实现品牌化溢价!
生鲜商品非标准化以及对冷链要求极高的特性,这需要付出高成本,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自建仓储和物流来摊低成本,而且对应的是行业的低客单价,导致现有很多 B2C 生鲜电商都是通过不断压榨上游利润来获得差价,并非通过创造价值来获得成功。同质化严重!
中国的优质农产品的产能都是过剩的,而且品牌性都不强。虽然生产端能推动渠道的产品落地,但问题是品牌性非常差,而商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有商品无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议价能力,也造成了很多生鲜电商没有更好的利润来源。
不差钱的BAT们开始进入赛道争夺生鲜电商的门票
BAT 们通过资本运作的手段在近一两年内争夺进入生鲜电商的门票。阿里巴巴投资了易果生鲜以外,腾讯选择了每日优鲜,百度投资了中粮我买网,京东选择了天天果园,互联网巨头们所能给予的帮助除了资金,还有来自电商、社交、搜索等平台的流量。
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达到规模化亏损就越来越严重。投靠BAT极大程度地缓解了生鲜电商公司们因行业竞争而高居不下的流量成本。平台的导流意味着规模订单的规模提升,只有在这个情况下仓储和运输的高昂成本才有可能被摊薄,以致这些生鲜电商平台倾向于和巨头们合作!
魔都君担心,大平台如果全面发力的话一定会对所有垂直类生鲜电商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沱沱工社原CEO也表示:“像京东、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用户对其的依赖度和粘度非常高,他们只要把商品的拿捏和分布做的优秀一点,更贴近用户群一点,未来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而且他们在重资本的情况下,对于物流建设和商品的堆积都是非常快速的。普通的生鲜电商都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做到目前的规模,但是这些大平台只要细致的去做生鲜电商,可能只要六个月到十个月就能做成。”
魔都君注意到,今年能拿到融资的都是已经实现初步规模化的企业,竞争会越来越严重,剩下的中小型更垂直的企业,如果不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杀出一条差异化的路来,可能渐渐地就玩不动了。。。
关注魔都创投圈,后台回复“生鲜”,加入生鲜电商讨论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