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树波把家人的希望寄托在承包的50亩鱼塘上,花了很多时间和汗水守住了这个期望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摄
25日中午1点左右,蔡甸区成功管委会三五台村的邹树波结束了上午的工作,从自己的鱼塘回家吃午饭。当他遇到长江日报的记者时,他微笑着开始和记者交谈。他感慨地说:脱贫了,生活普遍好了,但压力更大了。
为两个孙子的艰苦生活奔波是精力充沛的
回忆起5年前在邹树波家中的第一次采访,记者看到,他现在的房子比当时明亮多了。
邹树波说:“当时老房子漏水严重,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我在2016年底摆脱了贫困。2017年,儿子结婚时装修粉刷。现在他可以活了。”
在家里,我媳妇带着她的双胞胎孙子。邹树波说,这两年,全家人都在为这两位小姐奔波。刚开始两个孩子吃奶粉,没几天就吃了一罐奶粉,突然觉得经济压力很大。现在我们开始吃粥了,买奶粉的压力稍微小一点。
在邹树波看来,整个家庭的经济压力甚至比五年前还要大,但感觉不一样。他说:“五年前没有目标,现在人生有了头。”
2015年,邹树波被列为扶贫对象。当时,他的家人生病了,他的儿子在国外学习。5亩多的旱地是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早起努力工作,一年只有几千块钱的结余,只能靠借钱生活。借外债越多,家庭收入不涨,陷入贫困的压力很大。
如今满身儿孙的邹树波,有了合作医疗保险,承包了50亩鱼塘。鱼虾养殖市场多变,但每年都有比养殖高得多的收入。
邹树波经常住在鱼塘边,除了买鱼饲料,很少出门。对他来说,鱼塘是全家人的希望,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汗水来保持这份期待。
池塘虽小风大,养殖调整盼增收
近年来,邹树波把家人的希望寄托在这个50亩的鱼塘上。
被列为扶贫对象后,区农业局、呈贡管委会、村委会、驻村工作队、银行的扶贫人员陆续来到邹树波家门口,以为他有养殖技术,帮他确定了生产扶贫的方向。为此,邹树波协调承包了一个鱼塘,送他去上养虾培训班,并赠送了大量饲料。
邹树波靠种田获得收入时摆脱了贫困,但他想致富时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2016年,发生了一场多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很多鱼虾逃过一劫。2017年市场形势把握不好,价格比较低的时候卖了一批,钱少了。2018年虾类大规模死亡,再次造成重大损失。2019年,我期望卖个好价钱,但为了还钱不得不提前卖掉,所以赚的钱少了。
“今年的疫情对我们农村的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交通堵塞对养殖业的销售影响很大。”邹树波说:“今年虾的价格不好,产量低。”
几年前,养虾是一个很好的市场。邹树波原本希望通过养虾致富。但经过这几年的多次沉浮,他发现养虾风险太大,一旦发生意外,损失几乎不可挽回。虽然养鱼的收益可能没有养虾大,但相对风险较小。权衡之后,他说今年将把一些虾池调整为鱼塘。在他看来,有稳定的收入,比什么都强。
邹树波说,今年一家人的日常收入靠卖虾,养鱼的收入要到年底才能有。现在,已赊购饲料1万多元。
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压倒邹树波。每天,他依然努力守护着鱼塘,因为心中有希望。
双胞胎孙子是邹树波的儿子
邹树波希望的背后是银行给贫困户提供的5万元无息贷款。邹树波说:“养鱼养虾,一年固定次数会有收入,还要投资买饲料。有了银行的钱,我就可以转身了。”
鉴于邹树波信用良好,在他脱贫后银行继续贷款给他,解决了邹树波的燃眉之急。邹树波说:“这几天,银行告诉我,今年的无息贷款马上就要下来了。我真的很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这么多的帮助,无论我有多努力,我都会及时偿还贷款。希望银行能在未来几年支持我,再次帮助我。”
(长江日报记者马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