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根据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全市所有村年经常性收入将超过100万元,成为浙江省首个年经常性收入超过百万元的城市。
这是被称为“鱼米之乡”的嘉兴给出的高水平答案,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16年领跑全省。
让村里有钱办事,增强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10多年前,嘉兴村集体经济呈现三个“三分之一”状态:三分之一的村富,三分之一勉强糊口,三分之一穷得开不了锅。
嘉兴有今天的强村效应,靠的是“坚持”。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三轮“强村计划”,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同时,针对相对薄弱的村庄,实施“间伐”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嘉兴对弱村的定义不断上升:从最初的年收入总额30万元,到每年经常性收入30万元,再到50万元.2019年,市委提出取消年经常性收入在百万元以下的村。
10多年来,嘉兴坚持不放松的目标,工作一个接一个。
为夯实强村基础,嘉兴自2012年起在全国率先提出“经常性收入”计量标准。该指标不包括村内各类临时收入,主要包括经营净收入、投资收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等之和。旨在考虑村级组织的年收入,从而有效衡量村级组织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水平。
这一更加严格的“强村”定义标准,使得各地在强村建设中更加注重可持续的“造血”功能建设。于是,全省首创的“飞地控股集团”应运而生,成为嘉兴强村的关键之举,实现了县控股集团项目全覆盖、集体经济薄弱村全包装、“减薄”任务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飞地控股集团”项目101个,涉及1309个村,其中薄弱村435个,一般收益率8%至12%。
高桥街道茅水浜村曾经是桐乡市经济收入较低的一个村。2017年,该村加入桐乡市32个村的——项目,建设聚胜创业园。去年投产后,村里突然分红30万元。2019年,该村经常性收入超过120万元。
除了“飞地抱团”,嘉兴还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美丽经济、农村电商、农光互补等“强村九定律”。去年,嘉善县姚庄镇北河村依托万亩黄桃基地打造“浙北桃花岛”景区,仅门票收入就达到30万元。
来源:阅嘉新闻记者:应丽斋月空于培忠通讯员:宋正清图片由市农经局提供编辑:月空编辑:应丽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