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特别喜欢调侃北京是“帝都”,上海是“魔都”。帝都可以理解,但“魔都”是怎么来的?其实这个外号来源于半个世纪前的一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魔都上海》这本书里,他用“魔都”来形容这个让他沉迷于自己的城市。
上海的“神奇”,别说日本人,就连中国人都想不出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气质和魅力。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上海商品代表着优雅和时尚。如果亲戚邻居有机会去上海,肯定会让他买大白兔、雪花膏、尖头皮鞋;时至今日,上海依然十分壮美,全国人民都向往这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去看看奢华的上海海滩。就连上海的路名似乎也充满了“魔力”。今天想说的是,看完上海有趣的路名,大概能看半部中国现当代史。
第一,历史上直到英国人、美国人和法国人来到老上海,上海才出现了道路。起初,没有“路”这种东西。和其他地方一样,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城市中道路宽阔、有一定商业行为的道路称为“街道”;狭窄的人行道和住宅步道被称为“车道”或“车道”.而“里”、“湾”、“田”是道路的通称。图片来源/jennyjyw.blog.163.com
如今,走进黄埔区南部的老城区隔间(从十六铺到南码头),走过拥挤破旧的老旧小区里的街巷,还能看到“鸡毛”“猪捉弄”“蠡仙关街”“外仙瓜街”“王嘉码头街”“华谊街”等古老而略显陌生的名字,依稀透露出当年繁华的商贸影像。图片来源/jennyjyw.blog
1842年,清廷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上海被列为通商口岸。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1845年,英国租界在上海建立。在1848年和1849年,美国人和法国人也加入了这种乐趣。图片来源:维基百科-Legolas1024
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上海开始用“路”作为它的通称。如果按时间计算,上海第一条现代城市道路应该是1946年西界确定后,由英租界路总站委员会修建的“界路”,也就是今天的河南中路。Ps:这张图重点是右边的路标,找地图太难了~当年的分界路是从洋泾浜到南京路修的;现在河南中路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路,全长1233米。摄影/-发条
但是上海的第一条“路”就是今天著名的南京路。英国人喜欢赛马,把这种传统的消遣方式带到了中国。1850年,英国芮林洋行大班豪格成立“上海赛马总会”,在结路(河南中路)以西建园,并围绕园建赛马跑道。图片来源/微信官方账号:CGEMA图片存档
第二年,特许权是
局修筑了一条不足500米、从外滩通往“抛球场”花园的小路,取名“花园弄”,因这条路为供外侨散步、遛马使用,“马路”一说由此而来。最早的南京东路就是花园弄,后来跑马场周围商铺林立,地价大涨,第二、第三个跑马场相继向西延伸开设...由此奠定了南京路成为“中华第一商业街”的基础。二、一个弹丸之地,中国各地加老外都“上路”了就像给孩子取名一样,给路取名也着实是个技术活。最初,租界地区的道路取名十分随意,有个教堂就叫“教堂街(江西中路)”,还有刚刚说的花园弄...但随着市政建设速度越来越快,租界就急需一个较为完整的道路系统了。图来源/gettyimages
为更方便记忆和利于管理,在英国领事麦特赫司脱的建议下,1862年,工部局重新命名英租界的马路,南北向以中国省级地名命名,东西向则以中国城市地名命名。
当时,租界的道路与上海老城厢相比,显得井然有序,犹如棋盘,于是,上海人把租界的道路统称为“棋盘街”。如从外滩向西的南北向马路,有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贵州路、云南路、广西路、西藏路(原为泥城浜)。图来源/公众号:CGEMA影像档案库
东西向的花园弄改成了南京路,其他的还有南京路以南有九江路、汉口路、福州路、广东路(他们把广州和广东混为了一谈)、汕头路,以北有北京路、天津路、宁波路、厦门路、香港路等。英国人这波取名操作也是挺溜的,试想下俯瞰当时整个租界的街道,基本就是一个微缩的中国城市分布图嘛。图为今天的北京东路。摄影/守护人
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偏偏挑中这些地名呢?仔细研究的话,可以发现早期的路名大多都是英国侵略势力所到之处。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开五口通商,除上海本身外,广州、福州、厦门、宁波、香港不是都用作路名了吗?
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九江、汉口、牛庄、汕头等地都被开放作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所以有天津路、北京路、圆明园路等。不过对于这些路名,中国人民并不买账,依旧按照自己的习惯叫法,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把南京路叫花园弄,把北京路叫领事馆路(英国领事馆在旁),九江路叫纤道路(原河浜旁航船拉纤之道),汉口路叫海关路(江海关在旁)...
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宣布合并,这时英美公共租界新筑路的路名,则多以英美侵略者、冒险家的人名居多。后来法租界扩张的新界路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曾短暂使用过中国山河为路名,1906年改用对法国有贡献的人名,如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福煦路(今延安中路)、贝当路(今衡山路),这几个人名都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
三、民国时期,大上海计划“冒险家的乐园”上海,可以说是草根逆袭、咸鱼翻身的典型例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渔村,乘着“洋风”一跃成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大都市,GDP仅次于纽约、伦敦,远超巴黎,甚至日本东京、大阪的总和。上海外滩,图by会员姜张磊
那是上海最辉煌的旧年代,黄浦江边不起眼的泥滩,摇身一变闻名全世界的外滩建筑群,于是上海滩、十里洋场的岁月传奇,犹唱至今...不过,十里洋场表面风光,“所谓繁盛之区,不过租界弹丸之地耳”。当时最贵的外滩地段每亩地高达20多万,是宝山地价的40倍多,江湾一带却还不到5000。图来源/Virtual Shanghai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混乱的政局,进入暂时统一时期。同年,上海被确定为“特别市”。当时的旧上海政区早已被割裂成“三界四方”: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华界又被分为南市和闸北,成“局部有序,整体混乱”之势。
市中心区已被租界占领,原市政府所在地枫林桥地区偏远,为与租界抗衡、并连结华界各区域,1929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推出“大上海计划”,决定将北邻新商港、南接租界、东近黄浦江、地势平坦的江湾一带另辟为市政中心。1930年上半年,各项工程开始实施。大上海计划图。来源/Virtual Shanghai
拟定的道路计划以一个“中”字的行政区域为中心,在正西、正东、正北、正南兴建四条主干道,分别是:三民路(今三门路)、五权路(今民星路)、世界路(与今同)和大同路(未建成),可见当时国民政府的政治主张:三民五权、世界大同。
计划中铺筑的道路多达上百条,如何取名又成了一个问题。经过多次讨论,采用“中、华、民、国”作为首字命名区域内的纵向道路,以“上、海、市、政”为首字命名横向道路,以“府”为首字命名市政府大楼附近的道路...合起来就是: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然而一切都在战火中戛然而止。后来“新上海计划”的工程实施,因1932年一二八事变被迫中止,随后时进时停,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全部停工。今江湾地图来源/雪山草
四、新中国成立,翻开历史新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不仅出现许多条“解放路”,带有国民党色彩的路名被更改,还重新起了不少纪念性路名,最具代表的就是“林森路”改“淮海路”,1950年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而改。
此外,“中正南路”改成“瑞金路”(中共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中正东、中、西路”改“延安东、中、西路”(中共在长征后建立的根据中心),“中正北路”改“石门路”(中共建立的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权所在地,即今天的石家庄)。
50年代到60年代,上海交通在和平中得到较快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新路名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旧有的以起讫命名,如“曹杨路”(1950年,曹家渡到杨家桥);二、当地简称加方位词,如莘庄镇的莘东路、莘西路等,或加上表达美好祝愿的字词,如颛(zhuān)桥镇的颛兴路、颛盛路等。第三种则延续租界时期的中国地名法,但对地名的选择更科学:以同方位的中国行政地名对应上海同方位的马路。
如位于上海正东的浦东地区,原则上统一使用山东省地名——崂山路、栖霞路、乳山路等;控江路到宝山地区位于上海东北,则统一使用中国东三省地名,如控江路、凤城路、靖宇路、打虎山路、长白路、图门路等...后来上海这种以中国地名来为道路取名的方式,也被推广到其他城市的道路上。
纵观上海路名的百年折腾史,每到一个关键历史时期,时势变革之际,路名也随之变动,往往附之时代、政治、希望色彩,它的意义远远超过文字本身。其实不只上海的路名,作为承载中国人历史与情感的每一条路,它的存在都是举足轻重的,如果你有兴趣,大可研究下身边的路名,探究下它的背后,有着怎样值得言说的故事。
最后,我想说下上海一条临近淮海路的高安路。它闹中取静,院墙林立,梧桐树下一栋栋漂亮的小别墅...想必地价高昂,但为何取的却是一个江西小县城的名字?你知道原因吗,不如留言指教指教?图来源/上海老洋房1843-图集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