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的作者Ben Holovitz曾经说过,在他担任CEO的八年多时间里,只有三天是红火的,剩下的八年几乎都是艰难的。事实上,这三天对于现实中的很多创业者来说都是一种奢侈。他们是不满足于现状,想要为社会创造新价值的人。当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时,需要努力,抬头看路。作为有经验的人、同路人和帮手,这些创业老兵想和还在寻找、迷茫的创业者聊些什么?风起云飞,勇士守四风!创业之旅,虽然灯塔只在一个人的脑海里,但还是需要齐头并进。
李开复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我们应该仔细评估创业的风险和失败概率。如果你知道后愿意去做,我祝福你,相信你一次或多次尝试后可能会成功。但是,如果评估后觉得风险是你不能接受的,还有很多路要走。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你的满足感会更强。
"
周
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首先,企业家精神必须是创新的。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与众不同”,即与众不同。不要追逐概念。从一个很小的点,就可以做出差异化和创新。
第二,我们应该改变用户体验,让它变得更简单。
最后,我们要学会包容自己,不要害怕失败。我不认为中国年轻人的智力不如美国人,但为什么我们创业还有这么大的障碍?一个是从众心理,一个是我们对失败的恐惧。我也失败了,但是我摔倒了,我一定会再爬起来。如果我们能形成新的价值观,我们就不会再轻视或嘲笑失败,我们也能容忍这些失败者和自己。那么我们很多人就会有勇气去尝试,去尝试创业,去尝试做一个产品。
"
孙陶然
拉卡拉控股公司董事长
"
创业是一个长跑,需要经过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大概需要三年时间,每个阶段都可以加速但不能跨越。
在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和初始阶段,核心工作是找准方向。成功需要精确的方向。在实践中,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错来找到精确的位置。
第二个发展阶段,核心是节流,就是控制成本和费用。需要一便士
掰成两半花,最少限度的消耗才能支撑最长的存活时间来找方向。第三个阶段扩张期,核心是管理,设计出科学的公司管理机制,让每一个板块都有领军人物并且以创业心态投入工作。
第四阶段成熟期,核心是布局和买保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建、内部创业、风险投资、合资联营以及并购等多种方式打造这个广泛的统一战线,其优先顺序为:并购、合资联营、风险投资、内部创业、自建。
”
毛大庆
优客工场、5Lmeet(共享际)创始人兼CEO
“
我们客观上支持了双创,因为优客工场本身里面大量都是小微公司。我觉得不要过度去解读创业者。因为创业者概念非常广泛,创业很多年的还可以是创业公司,比如滴滴、乐视,“永远在路上”。其实中国未来应该是创业公司遍地都是,也没有什么边界。以色列很多四五十岁的创业者,很多一辈子创了七八次业。
”
沈博阳
LinkedIn领英中国区总裁
“
关于创业的第一个误区,创业就必须要做创始人,做成一家独角兽公司。其实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加入一家成熟的创业公司,本身也是一种创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快的成长,近距离的观察和感受创业的艰辛,为自己今后独立创业做好准备。
第二个误区,如果这一波创业热潮不抓住,以后就没有大的创业机会了。其实,创业的机会永远在那里。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风口和机会。年轻的创业者不应该为了创业而创业,要做好准备,耐心的等待属于自己的机会。
第一个公理,创业成功永远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每一个成功的创业故事背后,都有更多的失败案例。成功的概率不会超过1%。
第二个公理,创业没有失败者。创业做的事情有很大的可能性失败,但是,在过程中,只要你坚持了、努力了、成长了,创业没有失败者。
”
刘德
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小米生态链负责人
“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无疑是个创业的好时代。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创业成功其实是小概率事件。即便在创业生态较完善的硅谷,成功率据说也在3%以下,连九死一生都不到。
要想创业成功,首先要认清时代大图景、踩在时代的点上,消费升级、IOT、新型渠道的兴起,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
其次,商业要回归本质,我们要拿出极致的好产品,真正为消费者的生活带来变化,才能立得住、立得久。再者,创业一定要“打群架”,要整合出一支“杀鸡用牛刀”的团队。
最后,若有条件,可以考虑加入大的生态系统,在大企业生态系统内创业,可以极大地提高创业成功率。
”
高禄峰
Segway赛格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
以下文字是自我复盘,如果自己从新再做一次创业,我会在哪些地方去改善。
第一,会花更多的时间筹备项目,更深入的研究创业方向,以确认企业至少两年内的发展路径,“谋定而后动”最大的好处是让企业建立更加清晰的愿景,而对于企业初创期,试错的成本非常高。
第二,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组建最强悍的团队。成事的根源在人,共同的价值观和做事方式,保证企业最大可能实现既定的目标。
第三,会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可能地打磨产品和服务,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这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会更重视研发投入。
第四,尽可能早的获得资本的助力。产品、执行和资本,越早在企业内部形成合力,企业越容易进入良性的阶段。
创业,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是解决用户真实需求的过程,不是自嗨,不是臆断,再好的“商业模式”,其根本还是生意,做一个认真的生意人。”
”
杨浩涌
瓜子二手车直卖网CEO
“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一直挑战各种各样未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始人不应该把时间花在去管事情上。尽管在公司早期从0到1阶段的时候,“管事情”是很难避免的,创始人要去理解事情和解决前面碰到的问题,当然,这也是能把团队带起来的必要条件。但随着公司的发展,需要亲自撸起袖子干事的时间就越少。尤其是对这个领域看的比较清楚之后、团队也了解清楚之后,直接插手对这个事帮助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小。
因此,对一个创始人来说,应该只用50%时间管事,用剩下50%时间用来思考一年、两年长期战略。因为,随着公司的发展,不做什么事比怎么做要更重要。不应该花太多时间在怎么做上,而是要多花时间在要做哪件事,先做哪个,后做哪个,不做哪个。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事谁也替代不了你,你要自己想。
”
陈驰
小猪短租创始人&CEO
“
2016即将结束。这一年对创业者而言,是在一整年的资本寒冬的讨论中度过的。这一年,确实很多创业公司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新进入的创业者也少了很多。其实,我觉得今天的情况,对创新创业而言才是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已经在途中的创业者要真正把创业当长跑,让企业家精神真正回归到这个行业里,而不是简单追逐资本。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也未必是件坏事。创业的进入门槛变高,会让人更加冷静,而不是头脑一热就冲了进来。
过去两年遍地是天使投资者,到处是孵化器和创业营的情况可能反而不怎么正常。但是资本热情永远是波动的,这个冬天必将还是会过去,春天又会来到,不过还是希望我们都能在内心深处保持创业的初心和理性,这样既能被时代的潮流推着向前,也不会只是随波逐流。
”
张荣耀
e袋洗创始人兼董事长
“
洗衣服这件事,我做了20多年,也觉得做好这一件事就很不容易。对于创业者来说,你的人力、物力、财力要聚焦在一件事情上,你每做一行都有跟这个行业相匹配的资源和能力。而且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好,要专注。
坚定不移做下去,管它寒冬不寒冬。相反,有些企业再赚钱,它是不符合人性的,那我觉得早晚就是死,甭管现在赚多少钱。
并且,我一直觉得,在企业内部,个体参与感的核心是决策感,不要老让人家鼓掌,参与不是指鼓掌。领导讲话别人鼓掌这叫参与?决策感就是由他说了算。
”
吴声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新物种实验计划发起人
“
在我眼中,创业本质是与新为伍,以旧为敌。这个新和旧不是单一时间维度的表达,而是站在未来看现在的判断。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惟能走在变化之前。”
对于创业者来说,永远不能停止的是“升级”,如果把自己看作产品,我们应该是Monocle一样的博物生活家、京东一样的高效率执念派、亚马逊一样的数据迭代狂……
发起新物种实验计划以来,深度观察和伴随中国前沿互联网企业与创业项目,让我既心生感佩,又让我迫切决定要为这些在改变世界的人做些什么。我常告诫自己,创业应是一种“DO”,其本质不在“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逻辑,而在于成果;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真正价值的创造。与大家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