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青年报青年上海记者陈佳音
“今年的疫情把计划都打乱了。”
“比起国内毕业生,我们不太了解国内的企业招聘。”
……
各位留学生们
你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烦恼?
小李是加州大学的国际学生。他最初的计划是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随着海外疫情的蔓延,很多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他也成为其中一员。
据统计,2020年海归人数将超过80万,但海归的竞争对手不止于此。他们要和国内874万应届毕业生站在同一条轨道上,挑战有限的工作岗位。
现实远比小李想象的残酷。国内就业信息的匮乏,成了摆在小李面前的第一道屏障。
本来,英语表达能力、宏观视野和适应能力一直是海归在劳动力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海归来说,回国就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后疫情时代,“海龟”们群体现状如何?
不久前,青年国际交流中心
对于那些打算出国留学的人来说
青年团体、国际班级和国际学校团体
还有那些出国留学的人
通过发放问卷,进行结构化访谈,
小组讨论广泛收集数据
表格《2020年上海出国留学生群体现状调研报告》
报告显示
为了让海归“学会用,心靠它。”
团市委正在搭建整合
各界资源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国际学生不仅可以找到实习和工作机会
甚至可能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的服务工作
近日,“留学护航拥抱未来”活动举行。会议在回顾过去一年成就和经验的同时,也“糟蹋”了未来。
上海青年国际交流中心(以下简称青年交流中心)自2019年6月启动以来,积极探索“留学护航计划”公益项目,为留学人员提供留学前、留学中、留学后全方位的公益服务,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青年人才。
市委统战部副主任王珏表示,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侨务办公室、归侨侨眷联合会、团委加强了“侨生联动”,先后采取了“致海外留学生慰问信”、“支持海外校友会筹集抗疫资金物资”等形式, 并定向投放“华侨爱心健康包”,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华侨和留学生也能感受到温暖。
对于因疫情返回上海的留学生群体,由青年交流中心和上海归国留学生服务
务中心为这部分群体精心筛选了百余家优质企业的实习见习岗位。在会议现场,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彪马(上海)商贸有限公司、卓富德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奥美集团等留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正式授牌。

上海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
与志愿者指导中心一起
为返沪留学生开通了
2020年进博会留学生志愿者报名通道

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筛选出的35名入围者,再根据组委会可上岗天数及日期范围、在沪居住情况、本身意愿度等标准进行层层考核。最终,有7名留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了首批进博会长期管理岗位留学生志愿者。
同时,青交中心联合上海市回国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精心筛选了百余家优质企业的实习见习岗位,助力留学生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乘风破浪。
上海团市委副书记丁波表示,团市委力求积极发挥共青团的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和服务体系优势,通过上海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推进“留学护航计划”公益项目,积极探索以服务为载体的思想政治引领新模式,不断增强广大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凝聚优秀青年人才。
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侨联党组书记、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王珏,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上海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建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副书记丁波,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外公室副主任贝兆健,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谢黎萍,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陶勇,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吴仁杰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在困难与危机的背后
实则也充满机遇
正如《伊利亚特》中的格言: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
制图:吴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