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服装店门口的广告牌
中国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梦北京报道
从东单到东四,这条商业街在北京被称为“银街”。不到两公里的路程,大部分都是二三十平米的小店,卖工厂店打折的服装皮鞋和外贸原单。“清仓大甩卖,不留痕迹”的促销方式是他们的常态。然而,2020年,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和持续的租金上涨的夹击下,喊了多年“撤店清仓”的“狼”真的来了。
4月底,在东四北街,一家经营了20年的休闲服装店将被撤店。门口摆放着一个黄色背景、黑色大字“合同到期,货物清空倾倒”的广告牌,店内几乎每件衣服下面都摆放着手写的价签“毛衣100”“t恤60”。顾客不算少。“你已经搬走了?我向你买衣服已经很多年了。”一位正在挑选毛衣的老顾客遗憾地说。
店主告诉记者《华夏时报》,店铺租期到5月中旬,由于房东要求加租,他们负担不起费用,只好离开。他没有透露具体的加租金额,只说是在“和房东协调”。然而最近,店门口贴了一条进一步打折的手写信息,“30元起”。
2020年1月以来,激烈的疫情严重破坏了各个城市的实体零售业。尤其是防疫常态化的首都北京,尽管商业复苏,但商场、酒店、中小商铺仍面临客流减少、销售疲软的压力。虽然北京从2月份开始就出台了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租金减免政策,但记者在实地采访中发现,中心城区很多小店都面临着店面租金不降甚至不涨的窘境,这让他们本就困难的经营状况雪上加霜。
三个月赔10万,“不减租都干不下去”
出于同样的原因,崇文门街上的一家吴玉台茶店也搬到了附近的社区。5月初门店搬迁当天,一名店员告诉路过的《华夏时报》记者,搬迁是因为房东提高了门店租金。“(房东)没有响应国家号召,还提高了房租,我们搬家了。”
对于这类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北京早就出台了鼓励减免租金的政策。2月5日,北京市出台16条帮扶中小企业措施,要求在北京市及各区租赁国有企业财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坚持按政府要求经营或按防疫规定关闭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企业,2月份免交租金,鼓励业主(房东)对租用其他经营场所的租户减租。
3月25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的政策出台。对个体工商户出租国有企业租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创业园、孵化园、商品交易市场、创业基地、经营场所的房屋资产,鼓励各区根据实际情况减免租金。如果租用其他经营场所或摊位,各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优惠、激励、补贴政策,鼓励业主为租户减免租金。4月中旬,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谭宣布,减免租金政策的实施期限将延长两个月。
但事实上,中小商铺很难享受租金优惠。另一位贴出“合同到期后清仓”的服装店老板告诉记者,她不得不退出这家店,不是因为房租涨了,而是因为房东不肯减房租。“不减就减不了,更别说涨了。”她说。不远处,一家运动品牌店也贴了类似的牌子,店员说是因为经营条件不好,店被撤了,他的合同还没到期。
与其他城市不同,北京在推进复工复产的同时,提出了防疫常态化的要求。其中,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被视为防控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导致零售行业复苏较其他城市缓慢。直到4月29日,北京才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降为二级响应,允许低风险地区返京人员不强制隔离14天。相比之下,上海在3月底取消了一级响应,而广州、深圳所在的广东省是全国最早取消一级响应的省份之一,2月底进行了调整。
另一家小户店的店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家不到40平米的小店一年租金40万,因为复工后客流很少,水电费用一天就要1500元。春节后的三个月里,因疫情损失了10万人。
“今年生意太难了,这几年从来没有这么难过过。”她哀叹道。门外,电话号码贴在贴在玻璃窗上的“转账,不许谈餐饮”的打印纸上。
空置增多,“杀熟”涨租
从4月底到5月初,记者来来回回
三次实地探访这条街,发现餐饮门店在五一后复工率有所提高,然而挂出“合同到期清仓处理”的服装店却越来越多。与此前以促销为目的、清仓处理为噱头的广告手段不同,这次“狼”是真的来了,不少店铺室内已经清理一空,店门悄然落了锁。记者看到,一间招牌和家具都已彻底消失,根本看不出经营过何种业务的商店,门口只剩下被电力公司贴上的电费催交通知书。另一家外贸原单鞋店门口用扫帚和各种杂物堵上了店门,一个店员坐在一堆堆鞋盒中间,偶尔有人走近,他摇摇头示意不卖了,低下头拿起一双白色的crocs凉鞋,自顾自地看着。

电费催交通知书
由于近年来持续上涨的租金,这一商圈在疫情之前出现了多处空置商铺。据记者了解,灯市口的北计大楼底商2018年就已经整体清空,直到现在,原本的电信营业厅、华为手机店、果蔬店、烟酒店等店面均保持被封状态,空置了两年之久。挪到不远处的一家烟酒店的老板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当初迁址是因为房租一直上涨,整租大楼的“二房东”无力负担,才清退了所有商户。也有一些2019年底合同到期的店面,目前仍处于空置状态。
仲量联行发布的北京一季度零售业地产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区零售商铺空置率上升,达到6.1%,较2019年四季度5.7%的空置率再上升0.4个百分点。乐铺商业研究中心根据2020年2月1日至4月20日及去年同期数据中进行等比抽样调查则显示,3月中旬转店数量陡然增长150%。原因是北京的主要开店人属非京籍,3月是返京高峰,出于营业收入低下的压力及对消费恢复的保守预期,店主选择对店铺进行出租转让,形成了市场上转租铺的数量陡增。
但是增长的空置率并不意味着租金一定会下降。“凭什么涨租?就凭我们在这儿卖了20年。”上述售卖服装的20年老店店主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店铺迁址的高成本,也成为许多房东不惮“杀熟”的理由。另外一个涨租的原因是回补转让费,据乐铺商业研究中心报告,店铺的转让费是租店成本的核心,诸多店铺转店费降低甚至无转让费后,出租方普遍都出现以提升租金进行收入“回补”的心态,因此才出现今年北京各区店铺租金平均上涨10%以上的现象。
自救之后,春天会来吗?
无论是国家部委还是北京政府,都在全力推动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复苏。5月9日,发改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的指导意见》,推动对承租国有房屋用于经营、出现困难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除上半年3个月房屋租金。北京市商务局宣布2020年重点支持老字号传承、连锁经营、传统商场升级等多个业态发展方向,最高将给予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此外,疫情期间电商直播对实体零售业的“救命稻草”作用也不断凸显。无论是网红主播李佳琦和央视主持人朱广权的“小猪佩奇”组合为湖北美食隔空宣传,还是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格力空调董事长董明珠亲自下场带货,都让人们认识到直播对消费复苏的巨大推动作用。4月底,北京市商务局也通过淘宝直播间对同和居、吴裕泰、北京稻香村、百年义利等北京老字号产品带货促销。
然而对于以区位为核心优势的中小商铺来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不具备获得补助和支持的条件,线上渠道的利润也并不稳定,更多只能选择迁址或降价的方式自救,减轻沉重的资金压力,盼望着能撑到“回归正常”的那一天。
这样的改变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灯市口地铁站附近的一家连锁西餐厅Wagas门店,最后的消毒日期停在了4月13日。
主打协和医院专家出诊的尤迈诊所搬离了东单北大街1号的国旅大厦,寸土寸金的门店橱窗里原本摆放着白求恩救死扶伤的雕像,现在也被撤走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厦四层一家健身房的易拉宝广告。
一些小店的营业时间变得有些“随机”,白天路过有时开着,有时又上了锁。确定不再营业的那些,拉下的卷帘门上往往都有“旺铺急售”、“寻求合作”的字条。不过,有些营业中的店铺,也贴着同样的信息。

崇文门饭店社区便民大卖场
经营压力大的也不止是中小商铺。崇文门商圈里,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崇文门饭店将蔬菜水果和熟食摆在门口售卖,为了吸引过往行人注意,专门在一楼面包店的门口拉了一条横幅“崇文门饭店社区便民大卖场”,并循环播放广告语。一位工作人员说,店里的名菜“神仙鸡”原价168元,炖好的成品现在摆在摊位上,只卖108元。“我们这是自救嘛。”他说。
寒冬已经过去,北京零售业的春天会如期到来吗?
见习编辑:方凤娇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