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报记者陈悦
2021年5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发布“跨省登记”工作方案。示范区如何打破行政边界,推进“跨省登记”的实施?
7月13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制度创新成果发布会举行。发布会上表示,三地将加大不动产登记服务内容和程序的宣传推广力度,9月底前积累更多实践样本,提前完成跨省合作任务,力争年底前将不动产登记“跨省合作”延伸至整个长三角。
长三角示范区挂牌以来,给青浦、吴江、嘉善带来了哪些红利?据发布会介绍,部分道路建成后,通勤时间由40分钟缩短至5分钟。示范区长途费用由原来的10元钱变为跨域公交2元钱,降低了出行成本;又如示范区的“医保卡2.0版”,通过推进医保城镇化,共享三地优质医疗资源。
从三个维度推动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玟介绍,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号文,要求2021年底前“跨省办理”商品房预售和涉及抵押的不动产预告登记、不动产登记数据查询、不动产抵押登记等。
2021年,江苏省自然资源厅牵头,与上海、浙江两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及示范区执委会共同推进长三角示范区不动产登记“跨省管理”。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工作方案》于5月发布。
因为《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登记机构办理”,这项工作的难点和目标是在现行法律法规的要求下,在不打破行政隶属和行政边界的前提下,实现不动产登记的“跨省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工作方案》定义了三项任务:
一是优先办理“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在上海市青浦区、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现有“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服务,利用人脸识别、视频查询、网上支付、电子签名技术,提供“网上申请、信息共享、网上审核、网上反馈、网上支付、电子证照”全流程网上服务。
二是探索“金融信贷房地产抵押登记”跨省实施模式。网上不动产抵押登记在保障产权人财产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基础上,将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资本的畅通,优化登记财产的营商环境,方便企业经商创业。
三是在不动产登记服务大厅设立“跨省通办”窗口。对于自助使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系统有困难的,由“跨省办”窗口工作人员指导劳动群众上传申请材料、发送纸质材料。
下一步,示范区不动产登记将从三个维度推进:
一是在时间安排上,进一步指导三地尽快制定实施方案,加大三地不动产登记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的宣传推广,9月底前积累更多实践样本,提前完成跨省合作任务。事实上,今年1月,苏州吴江区颁发了第一张跨省不动产登记证,在吴江工作的人将自己在嘉善的房产抵押给了吴江区的贷款银行。
二是在业务范围上,率先实现商品房预售、预售、预售三项事项的“跨省管理”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要水体协同治理保护方面,在去年两省一市发布的重点跨界水体联合保护方案基础上,今年又有哪些新举措?水污染防治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7月13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朱介绍,为进一步协调示范区——太浦河、淀山湖、筼筜湖、芜湖等“一江三湖”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明确“一江三湖”保护机制,加强示范区重要水污染防治体系建设。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生态环境(办公室)局,生态环境部太湖东海局,
部太湖流域局以及示范区执委会等六个部门联合制定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河三湖”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及评估考核制度总体方案》,已于今年5月20日正式印发。《总体方案》强调坚持“三水统筹,协同一致;共保联治,共建共享;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基本原则,系统考虑并确定了一体化示范区“一河三湖”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协调统一了“一河三湖”的功能目标。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协调明确了一体化示范区“一河三湖”到2025年的主要功能目标。以纵跨沪苏两地的淀山湖为例,上海境内湖区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而江苏境内湖区定位为农业渔业用水功能;《总体方案》中,将两地的功能目标进行了整合,统一了水质目标以及富营养化控制目标,使淀山湖作为一个整体,实现两地共同保护、协同发展。
二是提出了共同落实联合污染防治机制的工作要求。重点围绕夯实“一河三湖”联合河湖长责任、明确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深化协同监测共享、完善共同执法会商、细化协作应急处置、建立科技创新联合机制等六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分类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
三是创新明确了协同开展“一河三湖”环境要素功能目标及污染防治工作的年度评估模式。重点围绕“一河三湖”功能完成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年度执行情况,以及各地、各部门亮点特色工作等方面开展评估。近期由示范区执委会牵头先行试点,未来将结合试点的效果逐步与国家现行考核体系衔接。
示范区为青浦、吴江、嘉善带来哪些红利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在民生、环保、交通等领域的责任共担上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近两年来,示范区究竟带来了哪些红利,对三地各有什么样的影响?
7月13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忠伟表示,区域发展上有一句经典的话“大就是美”,即打破了行政壁垒以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会产生一体化的溢价。这个溢价来自于行政壁垒消除以后,要素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起来,会重塑经济地理。从国际上看,像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汉堡都市圈等,实际上都拿到了这种溢价,这是先行区域的经验。长三角一体化也会拿到这种溢价,这种效应正在显现出来,具体有以下方面。
第一个,已经产生了空间红利。一体化会拓展长三角的战略纵深,大家各扬所长,会把各省市的资源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转化成为共同的竞争优势,这就是“攥指成拳”。比如示范区在编制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会统筹生产力布局,会释放出空间绩效。比如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会产生直接的红利:有的道路建成以后,通勤时间从40分钟缩短到了5分钟,示范区的长途费用从原来10元钱变成了跨域公交2元钱,降低了出行成本,现在示范区内省道的省界收费站也被取消了。这一系列的案例说明,一体化会降低通勤成本,提高通勤效率,这个红利是实实在在的。
第二,释放了制度红利。比如上海牵头修订了《上海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这个管理办法把在吴江和嘉善认定的海外人才视同为上海市的海外人才,享受相关的公共服务政策。这个政策对于吴江和嘉善来讲非常重要。现在是企业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孩子走,这个对吴江和嘉善提升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再比如示范区的“医保一卡通2.0版”,这个政策不是通过建新的医院,而是通过推进医疗保障的同城化,把三地优质的医疗资源进行共享。这些就是制度的红利,老百姓的感受也是实实在在的。
第三,激发了市场红利。要素流动起来了,会增强吸引力。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部分镇书记曾表示,示范区成立以后,好的企业纷至沓来,他们是在选择项目,选择能够体现环境友好的项目,这是非常大的转变。
张忠伟认为,示范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建设开始到现在还是非常明显的。具体来看,比如嘉善是示范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2020年嘉善经济增长是8%,规上工业增加值是20.9%。这两项指标是浙江省全省第二,嘉兴市排名第一。今年一季度嘉善经济增长是24.3%,去年因为基数低,这两年的平均值是11.8%,还是嘉兴市全市第一。
一粒沙里见世界,从长三角大的区域范围来讲,2019年长三角占全国的比重是23.9%,去年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24.1%。因为长三角一体化设计了很多制度,率先复工复产,产业链的贯通是率先复苏的。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占全国的经济比重提高到24.6%,这几个数字的变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落地带来的红利,对长三角在全国能够发挥压舱石和动力源的作用是一个鲜明的写照。
他表示,到现在,示范区的建设实践已经走过近21个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实现多赢。这些红利不一定通过政府财政的二次分配来体现,而可以通过制度设计直接惠及百姓和企业。上述案例就是制度设计形成一体化的治理机制,让老百姓和企业直接受益,不用通过财政集中再转移支付,这个就是大账、长远账和战略账。
同时,示范区正在研究探索跨域共建共享的机制,将在“水乡客厅”进行集中探索和尝试。示范区会把“水乡客厅”作为长三角的公共空间,进行共投共建共享的制度探索。两省一市成立了长新公司和水乡客厅公司,就是运用市场化、专业化的平台来建设项目,开展制度创新。这个制度创新里面也包含了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制度,要对这个制度进行探索,这是结合“水乡客厅”的实际建设来开展的。可以预见,在“水乡客厅”区域会产生更多鲜活的制度创新成果,还有更生动的项目案例。
责任编辑:郑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