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西安乐乐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乐乐妈

最近我的社交软件爆了,收到了太多妈妈的求助信息。分类后发现很多都和孩子在学校的焦虑症有关。有些小学会在开学第一周给孩子进行摸底考试,以检验学生过去暑假的复习情况。如果是在重点班,那么开学期间的阶段性测试将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在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很多母亲和孩子集体“崩溃”了。我和我的一个妈妈说话的时候明显哭了,她的女儿乐乐在考试前呕吐了上吐下,好几天都没有好转。乐乐妈本以为这是季节更替导致的流感,可是医生却劝她带着乐乐去咨询一下心理医生。

乐乐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全年的排名都能保持在前30名。但是为了提高升学的安全性,乐乐的妈妈认为孩子应该更加努力,于是一家人开始了大规模的“升学总动员”:拔掉网线,关掉电视,设置任务。乐乐的妈妈辞职了,全职在家监督乐乐的学习过程。终于,上学期,乐乐顺利进入重点班。

乐乐不止一次告诉她,重点班“高手如云”,乐乐有点“做不到”。一开始乐乐的妈妈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她的孩子可以在比赛中取得最大的进步。万万没想到,进入重点班会成为孩子性格变化的分界线,她能明显感受到他们的焦虑。当期中、期末、期末考试很重要的时候,乐乐会有不同的身体反应,连续几天的腹泻是比较严重的。

乐乐在“我的严格要求都是为了她,,的母亲但是每当她受苦我又比谁都难受,,我都想替她去受。”不止一次提到这段话,这位母亲焦虑的表情隔着屏幕都能感同身受。

一篇《牛蛙之殇》的文章在票圈被广泛转发。作者是一位68岁的祖父。在过去的三年里,全家人一直在努力让他的孙子进入上海的四所私立小学。上海有句不成文的话,被录取的孩子是牛蛙,被录取的孩子不是牛蛙,所以每个家庭从3岁开始都会有一场“牛蛙大战”。

最后的结果是,孙子不仅没能成为牛蛙,还因为强大的心理压力患上了婴儿抽动障碍,孩子的妈妈哭得很痛苦。“牛蛙大战”几乎存在于每个城市的每个角落,这种对成绩的偏执是对父母和孩子的摧残。

做母亲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这个小个子,我们迫不及待地提前做好了一切安排,只希望他能在我们看不到的路上少受点苦。

未来和远方太未知,亲子教育中又有太多因人而异的情况,于是在这个没有安全感的过程中,妈妈们好像找到了一根看似最为稳妥的救命稻草:成绩。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最容易把高分等同于出路。每一次入学、分班、成绩都是全家人的希望。为了让孩子们走上一条高分光明的道路,全家总动员的场景不断上演。

但是我们也需要恢复意识,反思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否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因为我们对孩子的成就过于偏执,以至于在他们需要精神慰藉的时候,忽略了他们的“SOS”信号。如果孩子的心理抑郁得不到释放,焦虑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最终成为癌症。

清华大学发布公告,处分违纪研究生11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2人,在职硕士1人。他们的违纪行为包括:无故离校五天、有婚外情、殴打辱骂女友、学术不端、偷窥异性厕所、殴打工作人员、修改考试成绩等。处罚从最轻的警告到最严重的开除学籍不等。

High flyers,一所大学,在性格上做出了令人惊讶的行为,这

不禁让人陷入沉思,高分真的能带来成功吗?


除此之外,我在这则公告中看到的却是11个需要帮助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偏执的冲动、极端行为背后潜伏着焦虑情绪,压力得不到释放,于是他们便通过铤而走险的方式来排解压力。


要知道,孩子的焦虑也会长大,这不是时间流逝就可以轻易改变的。董卿在做客一档节目时,提到小时候的经历依旧泪流满面。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对成绩要求十分严格,每天早上董卿都必须要早起跑1000米,每天必须背诵定量的古诗词,完成毛笔字的练习任务。她做学习以外的事情,父母都会不高兴,她的内心想法,也没有人真正在乎。


初中时,她在阳台边写上这样一行字“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一半是写给自己,一半是写给父母看的。看到她的眼泪,我突然很想给她一个拥抱,就算时隔多年,她依旧被那份童年的焦虑侵袭着。



孩子的学业固然很重要,但是心理的需求同样值得关心,毕竟没有妈妈愿意自己付出一切去爱的孩子,却终生躲不开焦虑的阴影。到底妈妈的哪些行为,会让小人儿们习得焦虑呢?


“成绩提不上来,我都替你着急!”


我女儿的班主任组建了一个群,群里面的妈妈们每到孩子考试时都会非常紧张,仿佛参加考试的是大人国的家长们。在儿童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素质焦虑”,指的是孩子会对父母的焦虑感进行模仿。


说白了,就是妈妈的焦虑感会传染给孩子。


我不建议妈妈们在孩子面前露出紧张和压力,因为孩子身上拥有超乎想象的敏感因子,他们会捕捉你的表情,进而影响自己。与其不断给孩子施压,我更希望妈妈们可以给孩子提供后援。与孩子一起在考试后分析错题,商量解决的方案,引导孩子学会举一反三。


要知道,在失败中找经验对孩子更有帮助。



“这场考试太重要,千万别马虎!”


相信大家都见过中考和高考的阵势:禁止鸣笛、警车开路、父母陪考,这些外界因素都给考试多了一层仪式感,这也是考生过度紧张的原因。生活中,父母也会无意识地增加仪式感,加重孩子的压力。


例如妈妈们会非常在意期中、期末、摸底等考试,不自觉地给孩子重复这场考试的重要性,以至于孩子把这些考试当成成功与否的孤注一掷。要知道,大型考试也好,小型测验也罢,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查漏补缺,所以千万不要让仪式感盖过考试的功能性。另外,妈妈们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孩子取得好成绩后不要太过兴奋,孩子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也不要太过沮丧,情绪的落差感太大,也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和压力。


夸奖孩子时要有技巧,不要把赞扬的重心放在成绩本身上,最好是表扬他为好成绩做出的努力。你可以说“我看到你之前准备了一个错题本,看来很有效果,真棒!”,也可以说“从成绩看你一定上课很努力听讲,妈妈为你骄傲!”



“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许多妈妈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加专一地投入学习,都会切断他其他的兴趣爱好。例如王菲的妈妈认为学习才是她最应关心的事,所以严令禁止她参与一切课外演出。而事实证明,王菲在音乐领域更有天赋。


孙俪在介绍育儿经验时,提到等等和小花会在家中的墙面涂鸦,在她心中这并不是乱涂乱画玩物丧志,反而是非常宝贵的创造力,所以她提倡孩子发挥想象,做喜欢的事情。



虽然成绩很重要,但千万不要给孩子灌输“只有学习才是唯一的出路”,这个阶段的孩子,大脑正处于天马行空的开发阶段,对这个世界好奇是正常的表现,如果父母一味地压抑,会让孩子心理得不到满足,产生焦虑的情感。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是给予他感受的机会,就像王菲说的那样,“与其给孩子灌输考高分挣大钱,不如让她看到生命的美好。”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写道:


“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都在纷乱的思绪中孤独地成长着。”


别让小人国的孩子们在分数中喘不过气,毕竟当初他们降临在这个世上时,你曾许愿他们能一生幸福安乐不是吗?


作者:王十三职业撰稿人,国内外多家两性品牌签约作家,亲子情感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