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目前最靠谱的借款软件 哪里借钱比较靠谱

如果贷款失败,就会被骗。近日,多位消费者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在“预钞分期”“聚合分期”“无后顾之忧借给你”等网贷app上贷款时,显示在贷款过程中资格审核时填写银行卡等信息时被成功绑定,但被平台客服告知银行卡填错,并多次以银行卡错误、备注错误、流水不足为由要求解冻资金。不少受害者被诱导向平台转账,金额从几万元不等。

填写错误的银行卡号

“明明是复制粘贴上传的银行卡号。为什么会出现错误?”来自安徽的刘丽(化名)向北京商报记者提出了自己的质疑。7月4日,她通过浏览器的广告推荐下载了一款名为“先分期后现”的贷款软件。打开App后,平台显示“最高可贷20万元”。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点击立即申请。

从申请贷款的流程来看,刘丽主要进行了手机认证、身份认证、银行卡绑定等操作。但与其他贷款平台不同的是,平台在提交个人资料后,经过初审后,要求她在提现过程中联系在线客服。“初步审核后,平台说我有2万元的贷款额度。如果需要联系客服,发送手机号和身份证号获取验证码,我填写验证码后,平台显示贷款成功,然后我已经生成了电子合同。”刘丽讲述。

但问题也在于这个环节。刘丽表示,虽然平台显示有贷款记录,但她的银行卡并未收到贷款资金,平台显示“取款银行卡信息不一致,导致资金被冻结”,并给出了相应的还款管理、贷款合同、线上客服选项。

联系客服后,刘丽被告知银行卡号输入有误,需提交贷款金额的30%(6000元)作为设卡验证资金才能解除资金冻结。根据今天刘丽向北京商报记者提供的聊天截图,客服表示,“平台收到财务反馈,由于银行卡号有误,贷款金额已经发放,但在发放过程中被征信中心系统拦截冻结。系统会默认用户冒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贷款,判断用户存在冒用贷款的风险。如果要解除骗贷风险,用户需要支付相应的验卡费,否则会影响个人信用信息”。

于是,在客服的指导下,刘丽通过手机银行转账的方式,将6000元转入了一个名为“杜庆峰”的个人银行账户,并被要求填写“ZX368”的备注。

但是例行公事还在继续。转账后,客服告诉刘丽,设置卡验证费的支付没有标注完整的处理码,被系统检测到,所以风险系数上升到82%,需要重新支付9000元的处理码,并标注清晰完整的验证费。

由于客服人员承诺在贷款诈骗风险解除后退还验证费,刘丽没有多想,通过手机银行向平台转账9000元。但没想到的是,被平台监控后被告知有长期借款的风险,还得交13850元的流水。

直到这个时候,刘丽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一方面,他苦于如何追回为验卡支付的1.5万元。另一方面,他担心贷款记录是否会影响个人信用信息。

“马甲”不断

巧合的是,王明(化名)和刘丽一样,一直被贷款平台使用。虽然贷款App不同,但他遇到了同样的套路。7月5日,王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由于缺钱,他下载了某贷款App推荐的“借给你无忧”App。打开App点击申请贷款后,他还需要向客服索要提现验证码

“如果信息不充分,正规金融机构不会批准额度和放款,也不存在因申请时信息不完整或不准确而导致资金被冻结的情况。这显然是欺骗消费者向平台转移资金的借口。”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杨今天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大量公私财物的行为。这些应用程序存在明显的欺诈行为,并被怀疑存在欺诈行为。此外,网贷App以申请贷款为由强迫消费者索要所谓“解冻资金”,也涉嫌强迫交易,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消费金融专家苏也表示,网贷App填错银行卡等原因

,向用户索要资金缺乏必要的经营行为及相关业务依据,具有极高的诈骗可能性。


但为何同样的诈骗套路,会在不同的贷款App集中出现?在苏筱芮看来,此类诈骗案例与前几年兴起的“高炮”马甲平台颇为类似,背后潜伏着非法网贷平台的系统提供商,此类提供商擅长炮制多个“山寨”App在市场上引流,并采用非法手段诈骗用户钱财,当一个“马甲”消失后很快又上线新的“马甲”。


基于此,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应用市场一般难以直接搜索到这类山寨平台,但通过一些贷款软件的导流或者浏览器的推荐,这些山寨平台同样可以网页链接、短信等方式下载并使用,从平台页面来看,一般功能较为简单,在受害人将个人信息全部填写完毕后,平台方的套路一般是:通过账户输入错误缴纳解冻费、需要加入会员缴纳会员费,或者验证还款能力缴纳验证金等各种理由,对受害人进行诈骗。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类套路App屡禁不止,一是由于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软件的下载变得越来越快捷,而不通过正规途径下载的软件,监管比较困难且具有滞后性,消费者尤需警惕。


苏筱芮则认为,对于此类诈骗,后续需从两方面进行整治,一是摸排此类非法App的系统提供商,对于提供非法“马甲”App的主体及相关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二是强化应用市场的App审核机制,尤其是金融这类准入门槛较强的行业,并广泛宣传提醒用户勿点击不明来源、非正规渠道下载App应用。


警惕二次诈骗


目前,仍有不少受害者反映,虽然没有拿到贷款,但却收到了平台的贷款合同,不少受害者担心该贷款合同是否需要正常还款、该贷款记录是否会“影响征信”以及后续是否会遇到“通讯录催收”等。


对此情况,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业内资深律师,该律师告诉记者,该借款合同是双务合同,且出借人应当先履行发放贷款的义务。若出借人没有发放贷款,但却向借款人要求归还所谓的“本金及利息”,根据《民法典》第526条,借款人有权拒绝出借人的履行请求。


该律师补充道,另在刑事层面,借贷合同履行过程中,若平台以银行卡填写错误、备注错误、流水不足等虚假理由向受害者索要资金、骗取财物的,则其涉嫌合同诈骗罪;若平台以虚构借贷合同的方式,骗取受害者公民个人信息的,则其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财产被骗取的受害者应当及时拨打110报案。


苏筱芮同样提醒,此类情况下,还可能涉及到“注销贷款”“影响征信”等二次诈骗,因此建议用户谨慎操作,不向平台方进行打款、转账操作,对于被诈骗用户来说,遇到此类诈骗行为建议向公安机关报案。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对于此类诈骗,也有警方发出提醒,用户需要申请贷款时,到正规贷款机构申办是唯一正确选择,最重要的一点是,凡是正规的贷款机构不会要求借贷人在申请贷款前就支付手续费等各类费用,也切勿轻信各类电话、短信、QQ、微信等形式的贷款广告。北京商报记者岳品瑜刘四红


来源: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