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人去菜市场散步,八九点买了之后,基本上就没人了。上线后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增加了高峰流量,与老年人去菜市场购物的时间正好错开。
文字|周晶晶人工智能财经学会
编辑|梁晔
“去吧,姑娘,跟老人出去买点菜。”
早上七八点,成都金华路上的万年综合农贸市场熙熙攘攘。不宽敞的市场湿漉漉的,人头攒动,散落着一地的菜叶,挤满了一起聊天、吵着讨价还价的老人。作为城市最自然的颜色,老成都的惬意和舒适可以在这里体验。
但是,上面的情景会变成过去式。
在今天的菜市场,按照当地菜贩的话说,卖菜的人比买菜的人多。很多摊位都设置了可以遮挡人脸的方形二维码。穿蓝色工作服的外卖兄弟成了菜贩们谈论最多的对象。
2017年,新零售旋风吹向各行各业,叶枯芽长,带来人们消费模式的改变。当我在家做饭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缺一颗大蒜。第一反应不是下楼去最近的菜市场扫货,而是在网上向外卖小哥求助。
据饿了么统计,在过去的2017年,菜市场仅一个玉米就有6000多个订单,仅一个豆腐就有4600多个订单,外卖订单近3000个。
潮水的方向正在改变。在这种背景下,大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受到影响。——个从菜市场走来的爷爷戴月那里买货的菜贩,和带着一群人涮火锅的年轻人。
29岁菜贩月入10万 一年扩张30家分店
29岁的罗是一名蔬菜摊贩,他身穿深蓝色西装,黑色衬衫,鼻梁上架着眼镜,气质更接近中关村的年轻企业家。
2016年底,当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互联网时,罗决定试一试。带着增收的心态,罗辞去了销售员的工作,成立了一家专门经营果蔬的“好厨好鲜”。他投身于菜市场,批发,采摘蔬菜,摆摊。当时,罗凌晨3点才熟悉成都。
2017年7月,梁楚饥肠辘辘之际,开辟了——新的网络零售战线,给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图为“好厨鲜食”店面。
根据饿了么数据,上半年好厨生鲜外卖交易额超过线下食品。2018年以来,网上交易额环比增长60%,2月份实现环比增长160%。
“以前老人去菜市场,八九点买完基本没人。上线后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增加了流量高峰期,正好与老年人逛菜市场的时间错开。”罗分析了销量飙升的原因。
快速增长的加盟商也在增长。两年内,罗指挥下的摊铺机就超过了30台,每隔三四公里就有一台。现在,成都整个区域已经基本覆盖。“最优秀的分支机构之一,线上月交易额已突破10万元,超越线下成为主要订单来源。”
随着门店的火箭式扩张,罗再也不用经历清晨挣扎起床的生活,门店经理负责门店的日常采购和管理。但是,罗并没有感到轻松。用他的话说就是“只需要把握大方向”,包括菜品的质量、品类、配送速度。
“比以前累了,”挠了挠头。
刚刚轻描淡写说的总方向,正是线上卖菜的命门。“线上卖菜和逛菜市场最大的不同是,消费者看不到菜品,最多只能看到图片。精修的图片往往会给用户较大预期,对菜品质量就更高了。”
为实现菜品质量的管控,他每周有一半时间会到分店菜市档口“巡逻”。没去的分店,也会要求各加盟店店长线上反馈菜品情况,还建立起5、6个老用户群,关注着顾客对菜品的评价。
罗清松在其中一处店面检查菜品质量。
如果发现有顾客差评,调查清楚后,会对相应门店进行警告或者罚款,“第一次警告并给顾客赔钱,第二次停业整顿,第三次就直接关店。” 罗清松很信奉“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这也是他认为“良厨生鲜”能实现快速成长的关键。
随着线上买菜的普及,菜市场已从原来的熟客经济转向品牌化。以往在线下,买菜主要看熟人和价格,较少看品牌,买菜经验不足的年轻人更是逛到哪里就在哪里买。但在线上,消费者不能亲自挑选菜品,会更倾向于看品牌来做决策。
“好的品牌容易培养出用户忠诚度,有些用户线上买过还会回到线下光顾,相当于线上业务反哺线下。” 罗清松表示。
有用户一次性下单千元涮火锅
“现在你去菜市场真是看不到什么人了,很多店也已经关了,来一个顾客,大家都虎视眈眈看着。” 作为商家,罗清松真切感受到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
在成都这一美食城市,火锅是必不可少的。曾经有一位用户,在2018年春节前夕一次性下单了75种食材,其中果蔬生鲜、鱼肉禽蛋一应俱全。
“后来我们知道,是一家子涮火锅点的菜,为了把东西买全,我们全家出动跑遍了整个菜市场,最后让几个骑手送过去。” 还有用户一次性购买了1562元的食材,其中光大米就买了60斤,成为去年成都最贵的饿了么菜市场订单。
除了食材,良厨生鲜还推出了帮买服务,用户在备注上留言,店里没有的物品可以到附近去买。“如果我去其他商场买的话,还要满额才能送。”
新业务的开展直接将良厨生鲜的SKU从单一的果蔬扩大到1700个品类,类似一个大卖场,以生鲜蔬果为主,也会附带一些比较常见的日常用品。
在火锅文化尤其浓厚的成都,也经常会出现火锅底料、油炸丸子等食材。“遇到有女性用户要带护舒宝之类的,我们加个五毛钱她们也愿意。”罗清松分享有意思的代买经历。
为促进销量,良厨生鲜还会给当季菜做活动。罗清松把西红柿和土豆称作“国民蔬菜”,因为卖得最好。为适应外卖业务,也开始对包装进行改造,对鲜肉鲜鱼等品类,会有专门的冰袋保温,今年还计划推出更环保卫生的纸袋包装。
95后外卖小哥月入过万 送餐空挡跑菜市场成“单王”
“可能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人选择线上卖菜了。”成都贝森地区的蜂鸟骑手黄制纲,也深切感受到这种变化。
做饿了么骑手的半年里,他跑菜市场的次数越来越多。与普通餐饮订单相比,菜市场订单会有特别的备注,比如提醒订单里有鸡蛋、小心轻放等。这对于配送条件也有更高要求,要求有专门的冷热分箱配送,将冷藏的生鲜跟热的外卖分开放。
“跟线下不同,在外卖平台买菜的多是年轻人,特别是有孩子的妇女,一般在早上9到10点下单,跟菜市场最忙的清晨时段刚好错开。”
这充分利用了骑手的空闲时间,收入也水涨船高。黄制纲已经连续两个月拿下当月“单王”,月入上万。他一天的订单中,有5-10%来自菜市场,“最忙的那个月份跑了1800个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