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者怎么入驻孵化园 双流创业中心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近日,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揭晓,成都双流在2018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中排名第36位。

科技创新指数的研究试图系统地评价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融资、创新主体和创新效果。中小城市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双创”平台建设、研发潜力、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创新成效四个指标。看排名,双流是整个西部地区前50名中唯一的单苗。

双流作为成都中心城区之一,承担着“中国优秀”和“南方拓展”的双重使命。近年来,双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大众创业创新,交出了令人满意的“双创”答卷。

双流区政府与企业面对面(图片由成都双流提供)

校院企地合作,激发双创活力

今年4月,成都市科技局发布了2017年学校、学院、企业创新活力榜。2017年,区(市)县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排名第三,双流排名第三。2017年成都十大高校中,有三所在双流。这两个数据反映了双流深化校企合作的生动实践。

双流有7所知名大学、27个科研院所和重点实验室,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动力丰富。如何激活创新“家园”,促进校、院、企深度融合发展,对于双流高质量建设国家空港经济示范区,努力打造航空经济之都、生物产业之城、电子信息之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双流正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集聚优势,依托空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防与民用技术产业园区、航空服务产业集聚区三大产业功能区,积极推进高校、学院、企业、土地深度融合,打造形成“园”“圈”“城”的高校、学院、企业载体空间布局,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加速器产业园”的梯级创业孵化体系。

双流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成都信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有着深厚的合作。双流以“研究院产业园”的合作模式,在天府新区形成了大学科技创新园。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五所大学研究所。

共引进企业258家,团队118个。“创造空间”和“E-Creating Space”获评全省首批10个创意空间。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获评省级孵化器,建成“欧洲电子信息产业中心”“双流-硅谷快车”等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被省委组织部授予川港科技创新人才基地称号。全区建成一批国家级、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平台。

高品质的办公环境(图片由成都双流提供)

优化双创环境,厚植双创沃土

今年9月10日,60多名高层次人才带着前沿项目来到成都,感知卓越创新

lass="candidate-entity-word" data-gid="17770313" qid="6595502998292534542" mention-index="0">成都芯谷、中唐空铁等110家企业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高校院所就关键技术的开发、人才培养、专利技术转化、平台共建等开展了深度合作。


注重人才引育。实施成都人才新政和 “空港英才计划”,大力吸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75人,落地转化项目40余个。


强化金融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撬动作用,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已设立规模达300亿元的产业发展引导母子基金群,同时,设立了“科创贷”“壮大贷”“园保贷”等金融产品。


企业咖啡时,政企无缝沟通


创业如果遇到困难,如何与政府积极沟通,及时有效解决?这大概创业者最关注的问题。今年,双流专门出台了《成都市双流区“企业咖啡时”的行动方案》,重点围绕解决政企沟通不畅、营商环境不优、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开展每周一次的“企业咖啡时”系列主题活动,设立企业服务热线,搭建政企无缝连接的线上线下沟通平台,进一步畅通政企信息、紧密政企关系、化解企业难题、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咖啡时”活动采用“1+N”方式开展。


?“1”就是每个月会从众多的部门和园区提供的活动里面选择一个主活动,即每月1个主活动。


?“N”即为N个系列子活动。包含企业咖啡时·区长接待日、企业咖啡时·热点研判、企业咖啡时 ·先锋企业推介、企业咖啡时·企业资源发布对接、企业咖啡时·双流投资政策解读及推介、企业咖啡时·项目展示及融资对接、企业咖啡时·以商招商、企业咖啡时· 员工关怀等活动。


同时双流区还设立了24小时企业服务热线83790000,随时接听企业的诉求和心声,搭建政企无缝连接的线上线下沟通平台,进一步畅通政企信息、紧密政企关系、化解企业难题,真正实现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激发双创活力,厚植双创沃土,政企有效沟通、精准服务,双流正迎来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共同逐梦。(杨静琳)


(责编:高红霞、章华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