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6年《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受到的关注远远少于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比如职校生市场需求旺盛甚至供不应求,但“重学历轻技能”的趋势使得很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普通学历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似乎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学历教育。
今年6月,《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实施了25年的《职业教育法》迎来大检修。草案中提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同等重要。今年5月公布的修订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明显增加了多项对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所有这些都释放了一个信号,职业教育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
“增强适应性”将成为“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还不够。职业学校往往“火爆”,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热情不高,部分课程缺乏灵活性和前沿性,产教分离明显。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职业院校必须了解企业的需求,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无源之水”。职业院校要把科研能力建设作为增强适应性的重要工作,支持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努力弥补当前职业教育的不足。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把优化专业布局作为增强适应性的主导措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主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办学条件,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调整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加大专业内涵转换力度,增强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其次,职业院校要把提高育人质量作为增强适应性的核心任务。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完善“德技结合、教育培训”的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面对行业和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做好现代学徒制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增强青年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职业院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加强师德建设,完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完善人事制度,提高教师专业学术水平、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与育人方式和办学模式有关,还与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的改革有关。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要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探索有效路径,加强机制建设,提升融合效果。在路径上,要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企业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与位于产业链和创新链高端的龙头企业的合作,引进其先进技术、产品、工艺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