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文/图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义乌市李工业园区23号的义乌精英刺绣厂。只见老板娘智国玉正忙着给新员工讲解刺绣技艺,而10多位老员工则在机器前埋头苦干,机器隆隆作响,忙个不停。
在生产车间的另一端,厂长黄晓明和副厂长黄正在看样品,讨论如何使图案更加完美。黄晓明和黄是父子,员工习惯称黄晓明为“大老板”,黄为“小老板”。有员工开玩笑说,厂里还有一个“老老板”,他是“大老板”的叔叔,“大老板”总把他当“爸爸”。
黄晓明正在和他的儿子黄检查产品
扛起小贩,拿着手拨浪鼓“走天下”
“老老板”是黄,72岁,来自李街23号村。“我年轻的时候,也是村里有能力的人。我是村里最早出去做生意的几个人之一。”他说,20世纪70年代初,“用鸡毛换糖”的生意曾在23英里的地区盛行。看到村里有人偷偷做起了这个生意,他就趁农闲时节,跟着比他大七岁的老黄(已故)去嵊州买鸡毛鸭毛。
“当你出去短暂一周,每天都要走一两个月的街。很辛苦,但收入不错。”回想起年轻时的经商经历,黄有时会感叹,有时又很开心。他说“鸡毛换糖”的故事一个月都讲不完。总结起来就是“既苦又甜”,既养活了家人,又带出一个有能力的企业家。
黄提到的企业家是“大老板”黄晓明,他的侄子和他的“儿子”。谈起这个并肩而立的“儿子”,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容光焕发。
老人说,黄晓明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因为父母离婚成了“孤儿”,他“收留”了这个不幸的孩子。“我是他叔叔。他很小的时候就粘着我,我特别喜欢他。离婚后,他成了我的儿子。一到寒暑假,我就带他去南北,把鸡毛换成糖。在别人眼里,我们是父子。”
后来,黄有了一定的积蓄,在义乌市有了固定的摊位,在山东烟台的一家商场租了两个柜台,专门经营箱包生意。之后,他在李三镇、义乌市和江西开设了多个摊位或柜台。黄经营过多种商品。用他的话说,“能赚钱的我就卖;哪里钱好赚,我就去那里。”
在义乌成立刺绣厂,接手毛巾刺绣业务
1992年初,黄程铮把黄晓明带到四川成都,安排他在一个远房亲戚经营的刺绣厂当学徒。其间,黄晓明结识了一位同厂女工和一位成都姑娘,并很快结了婚。“既然已经成家,我就得有自己的事业。我会出钱让他们成立一个小刺绣厂。”黄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当时成都的刺绣厂大多使用单头绣花机(每台1.3万元),但他鼓励黄晓明买一台六头绣花机(当时最先进的绣花机)。投产20个月后,黄晓明不仅赚到了资金,还买了第二台机器。
黄晓明和志国玉福在海边。徐庆峰摄
后来,黄晓明的生意越做越大,有11台绣花机,30多名员工。2002年,为了让儿子回义乌上学,黄晓明把刺绣厂从四川搬到了家乡,足足走了23里。
“我儿子和媳妇都很能干。每年春节过后,人们都在担心招不到工人,但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招不到工人而伤过自己。”黄程铮笑着说,自从刺绣厂搬到义乌后,他就很少为工厂操心了,因为黄晓明和智国玉都是各自负责,生意一直红火。
="font-size:15px;">“我们厂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月薪5000元以上的员工春节回家送机票,月薪3000元以下的要劝退。”黄晓明说,2011年的时候,该厂员工平均月薪已达3800元,比义乌同类企业绣花工的平均月薪要高出1200元左右。据了解,该厂30多名员工中,除了黄晓明一家是义乌人外,其他全是外地人。员工主要来自安徽、河南、贵州、四川等4个省份。每年春节过后,总有一些老员工会带着新员工来厂找工作,有的老员工还习惯于早几天回厂上班,并主动给新员工传授刺绣手艺。
“对一家企业来说,员工的流动是很自然的,我们从不为招工发愁,相反却时常要为劝离工作不尽心的‘懒员工’费心思。”据黄晓明介绍,虽然目前义乌刺绣厂有好多家,但大多是只有四五台机器的小型刺绣厂,像他家这样拥有16台先进绣花机的厂子为数较少,所以他家的业务量特别大。“义乌市场上的毛巾,95%以上的刺绣都是我们这里加工的。”
黄晓明说,为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刺绣速度,他很注重绣花机的设备更新。“只要发现有好的设备面世,我们就会及时更新机器,让企业的生产质量和工作效率处于领先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员工的髙工资。”
除此,在厂房紧张的情况下,黄晓明仍不忘给员工创造良好的住宿条件,“两人一间房,空调、热水等均免费使用。”
创三代已挑起大梁
24岁的黄希,是黄晓明夫妇的唯一孩子。“父母苦心经营这么多年的企业,我不接班,那谁来接办?”黄希说,接手企业,主要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他本人最喜欢的是产品设计。

副厂长黄希在电脑上进行产品设计
“我的机器修理技术和制版技术,是爸爸手把手教会的;账本管理、员工管理及业务联络能力,是妈妈教我的。”黄希说,5年前,他开始在绣花厂上班,起初是当学徒学机器修理,后来当领班学做版型,其间还赴省外知名机器制造企业进修了一段时间。现在虽然是副厂长,但一人能兼做父母两人的活,绣花厂里里外外的活都能做。
让47岁的支国玉开心的是,在儿子的教导下,她和丈夫也学会了在网络上接订单发货,联系业务比之前方便多了。“近几年,传统生意普遍越来越难做,还好儿子网络技术好、思想观念新,既懂营销又善于管理,加上企业机器设备更新快,效益一直不错。”
“我有一对世上最好的父母,非常感谢他们给我创造了这么好的一份家业,我一定会全力把这份家业传承下去。”面对父母的夸赞,黄希动情地说,他一定会做一个像爸爸一样善良又精明能干的好人,也希望将来能娶到一个像妈妈一样聪明能干又善解人意的女孩,一起把这份家业经营好。
【采访手记】 “吃苦耐劳”也是“生意经”
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黄晓明一家“祖孙三代”都是孝义之人,都有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作为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创业者,72岁的黄成政,传给侄儿黄晓明的生意经是:只要勤劳、肯干,不怕苦、不怕累,抓住机会就一定能把生意做好。
48岁的黄晓明是这个家族的第二代创业者,在他看来,吃苦耐劳不仅是生意经,还是持家的法宝。
身为家族的第三代创业者,24岁的黄希不仅没当“啃老族”,还用自己的学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他说,敬佩父亲的为人,“脚踏实地走正道,遇到困难不退缩”是他们一家的“生意经”,更是“做人准则”。
一家三代人的“生意经”,在经历了建国70周年的风风雨雨后,更像历史浪潮里的一个缩影。
祝愿黄晓明一家“祖孙三代”创下的家业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红火。 (来源 浙中新报)
编辑 徐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