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人员图片,致敬创业者图片

亲爱的朋友,

今天,8月8日,是知行一岁生日。

去年的今天,在一个不起眼的房子里,我和朋友们聚在一起,紧张地围坐在一张由四张小桌子组成的会议桌旁,等待第一版的知行相见。

转眼间,她已经一岁了,她的外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如既往,我选择今天给你写一封信。回顾我们最初的意图,回顾我们今年做了什么,谈论我们的成长,谈论我们的收获。

1

,从诞生之日起,知行合一的使命就是帮助普通人在资本市场获得好的收益。

表面上看,每个人都是通过购买理财产品来获利或亏损的。但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金融产品,也不在于钱,而在于钱背后的人和人的认知。

过去,我们为投资者提供产品、交易和陪伴,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归根结底,人只能赚自己理解的钱。要从根本上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还需要提高投资意识。

第一步从哪里开始?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踏上了一段充满迷雾的旅程。

还记得我们的第一版,每天推送一篇精选文章,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为大家精选值得一看的投资内容。

显然,这份答卷远远不够格。有人留言问,这样的产品和微信官方账号有什么区别?

改变。

只有知识,没有实践怎么做?既要有“知识”,也要有“行动”。为此,我们每周二推出“黑板报”专栏,践行知行合一的投资理念;

每天推荐的文章略散,缺乏主线。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建立投资体系?因此,我们推出了一个“知识体系”,佩戴着知行合一的投资理念;

:15px;">很多用户并不期待在投资上花那么多时间,他们想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投资中最重要的事。有没有一个最小的、但最经典的知识集?于是,我们打造了「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


既然大多数投资者赔钱的原因是在市场贵的时候买、便宜的时候卖,有没有办法能引导他们在市场点位之外,更关注估值?于是,我们推出了「温度计」;


之前打造的账本服务已不再维护,我们又暂时无法提供交易,能否帮助用户做一个更好的记账服务,来统计其它地方的投资情况?于是,我们开发了「有行记账」;


穿越时间的文字最具价值,能否把优秀投资人的历史文章更好地编辑在一起,方便用户查看?于是,我们推出了「E大干货合集」;


投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除了知识本身,能不能展现这些同路人的更多侧面?于是,我们打造了「知行小酒馆」 ……


各方的意见、用户的反馈、团队的反思,推动着我们不断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年,大大小小的功能算在一起,我们一共迭代了 39 次




2

在发布有知有行的那篇文章里,我把她的第一个版本,比作星巴克在派克市场店的第一杯黑咖啡,比作耐克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推出的第一双跑步鞋,比作 Patagonia 在伯班克车间生产的第一颗岩钉。


一年间的点点滴滴,让我发现这个比喻既恰当,也不恰当。


说它恰当,是因为大部分产品的第一个版本,都很粗糙。创业者脑海中的创新,和用户实际想要、甚至着迷的东西,总是相距甚远。


说不恰当,是因为我当时其实并没有从「第一杯黑咖啡」、「第一双跑步鞋」、「第一颗岩钉」这些简单的文字背后,读出舒尔茨、奈特、伊冯为这些产品上倾注的情感。


但这一年,我们感受到了。


39 次迭代,看得见的是版本号的变化。看不见的,是背后的失望、兴奋、委屈、怀疑、激动,这些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的情绪。


我们学会了把「我」变得更小、再小一点,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点放在「用户」身上; 我们也明白了即使这是一个九败一胜的试错过程,每一次尝试我们也要全情投入,用尽全力。




3

去年发布前夕,我们组织了一个好玩儿的活动——「时光胶囊」。


每个伙伴写下自己在未来一年想达成的心愿或是想说的话,等到有知有行一岁的时候来开启。如果这些愿望还没有实现,就让孟岩来满足。


昨天,我们打开了这个「满怀希望」的瓶子。


大家的心愿,很多都与交易有关:


「交易上线,实现 50 亿的保有规模」


「公司快速实现收入并且盈利」


「交易上线,公司估值上涨,可以在北京买房(狗头)」


显然,这些都没有实现。


不止是他们,过去一年间,我们被用户问到最多的问题也是:有行(交易)什么时候可以上线。


很抱歉,即使是现在,我都没有办法给大家一个具体的时间。


我们一直在努力,但其中一部分环节需要外部的支持和协助,时间不太可控。不过,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前进,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此刻,我更想对你说的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另一面。


从创业的第一天起,我就想直接做交易。一方面,这是团队的老本行,轻车熟路;另一方面,交易也可以尽快给我们带来商业收入。


但显然,我有我的计划,世界另有安排。


暂时不能上线有行,也逼着我们在「有知」和内容的方面不断思考,寻求突破。


最终收获的,是 39 次迭代之后,越来越好的 App,以及一个对内容和投资者教育有着更深理解的团队。


我们学会了不为那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而焦虑;我们也明白了,很多现在看起来的困难背后,可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被发现。




4

有人说,有知有行是我们的孩子。我经常会想,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园丁与木匠》中,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认为,一个孩子每天对外的谈吐表现是 What,真正驱动这些行为的是她慢慢形成的原则(How),最重要的是她的内核(Why)。而这些内核,很大程度是她的父母种下的。


我想,有知有行也是如此。


App 的功能、公众号的推送、小酒馆的播客、线下的活动、未来上线的交易,以及再远的我还看不到的各种可能,其实都是表面。


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从第一天开始,在「有知有行」的内核里,种下的那些未来会生根发芽的种子。


过去,我和我的伙伴一起,在她身上种下了「站在用户一边」,这已经变成我们日常工作中衡量每一件事情的标尺;


我们也在她的身上种下了「放下焦虑,专注当下」,让我们在工作中排除干扰,关注事情发生的原因,而非结果;


这一年,我们一起为她种下了「一路向前,期待惊奇」。用户的需求很难猜测,很多事情无法控制,但这本来就是创业、甚至人生的常态。


我们学会了拥抱不确定性,心怀感恩和开放的心态,迎接徐徐展开的未来。




5

巴菲特在《致伯克希尔的股东信》中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想做一件很长期的事情,需要搭建一个稳定的同路人结构。


这个结构中应该包括:投资人、创始人、员工、用户。


只有这四个角色的目标一致,互相信任,大家才可以一起携手走这段长路。


这一年,我想我更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旅途中,没有这些同路人的信任和帮助,我们根本无法这样心无旁骛、全情投入。 因此,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感谢一下我们的同路人。


我想感谢有知有行的投资人,即使我们还没有一分钱的收入,即使我们已经花掉了超过八位数的资金,但你们依然没有给我们任何短期盈利的压力,并且鼓励我们继续大胆探索;


我想感谢团队的每一位伙伴,在这如过山车般的一年中,我们彼此信任和依靠,一起经历高峰低谷。在把有知有行变得更好的同时,我们也成就了彼此,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我想感谢有知有行的每一位用户,谢谢你们的支持、信任和厚爱。


在有知有行的早期版本,我们曾使用 NPS(净推荐值) 来测试产品的完善程度。但是,几次调研下来,我们的 NPS 值竟然都超过 50%,要知道,这是和苹果一样的分数。


我们当然知道,自己还远远没有做到这样的标准。但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个分数背后,来自你们沉甸甸的信任


我们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和你携手相伴,一起见证有知有行的未来。




6

最后,我想说:


一岁的有知有行,生日快乐。


我完全不知道未来一年会发生什么,但我已经开始期待,你将要变成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