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推动“押马”运动,导致盲目扩张。部分安全评价机构因发展需要,与资本签订了对赌协议。资本并不理解安全评价行业的特殊性,而是简单粗暴地将快速发展行业的要求复制到安全评价行业。然而,安全评价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和仔细分析的工作。即使采用同样的流程,也要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判断。这与资本需求的高再现性和快速增长相矛盾。
李迪
目前,我国有500多家安全评价机构,评价人员超过3.8万人,注册安全工程师约1万人。如果估计每个评价员或注册安全工程师每年提出50个隐患,我国每年可提出的隐患总数可达百万个。根据海因里希定律,这些隐患可以防止约17万次轻伤和6000次重伤或死亡。因此,安全评价行业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技术服务力量,可以在事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近年来,安全评价行业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造假之风开始蔓延。接下来,笔者谈一谈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以及遏制造假、促进安全评价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
警惕造假之风
2021年4月29日,《南方周末》发表关于环境评价资质的深度研究文章《黑名单公司的漂白术与套娃经——环评“马甲”江湖》。其中提到,环评资质取消后,一家公司有十多件“马甲”,环评领域有著名的“谭公”。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25个省份一人编制了64份环评报告和1576份环评报告表,令人咋舌。
目前,据《中国应急管理报》等媒体报道,这种造假趋势已经蔓延到安全评价行业。应急管理部正在开展安全评价机构执业行为专项整治,旨在放下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将有效打击安全评价行业的欺诈行为。
造假的原因
行业自律处于初级阶段,共同价值观尚未成型,。个体安全评价机构负责人一味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忽视社会和法律责任。放贷资质对于操作来说真的是“短而快”,没有考虑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没有考虑市场培育,没有判断政府和企业的深层需求。因此,安全评价机构的个体经营者选择了这种方式来敛财。
资本驱使“跑马圈地”运动,引发盲目扩张。部分安全评价机构因发展需要,与资本签署了对赌协议。但资本并不理解安全评价行业的特殊性,只是简单粗暴地将美团、博克斯马鲜生等快速移动行业的要求照搬到安全评价行业,要求其必须在一定时间窗口内达到规定的经营业绩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安全评价是一项需要深入思考和仔细分析的工作。即使流程相同,也要根据每个企业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判断。这与资本需求的高再现性和高速增长相冲突,安全评价机构签订的赌博协议驱动管理团队到处设立分支机构,按照资本的口味追求业绩的增长率。发展过快会导致分行管理跟不上的现象,进而滋生造假的土壤。
存在演变为“乙+丙”的大乙方的趋势。设立安全评价机构的初衷是在安全生产方面为政府(甲方)和企业(乙方)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对企业安全生产进行风险分析管理和过程控制。但目前该企业是安全评价服务的购买方,通过安全评价和审查取得了项目许可和生产经营权。在市场竞争和企业的压力下,安全评价机构无法有效发挥“守门员”的作用,可能会妥协获得企业的经济回报,无法保持其独立性
tyle="font-size:15px;">控制好流入的资本信息化为行业赋能
激活安全评价行业蕴藏的数据资产
用信息化手段监管评价机构
发挥价值观引领作用。安全评价行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需确立行业共同的价值观。管理学专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市场是由人而非各种经济力量创造的,不应从盈利而应从顾客的角度去感知和界定企业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商品与服务。安全评价机构和相关经营单位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风气,诸如怎样更好地提供技术服务,怎样在盈利的同时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创新是发展的“铁布衫”。发展初期,安全评价的工作模式程式化比较强,内容复制性比较强,对创新的要求相对少,很多入行新人皆从要模板、套报告开始。这种模式长期存在,造成了行业准入门槛低、服务费低。同时,安全评价机构鲜有在项目上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方法、新理念行为,发展过于依赖政府的资质政策,普遍不够重视专利及著作权的申请和保护。笔者抽取了5家知名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对比统计,5家机构合计有专利85项、商标167个、著作权183项、标准信息14个。5家机构相关项目总数尚不及华为公司122494项专利的零头,可见安全评价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处于亟待建设的阶段,行业技术含量远远不足。假设全面放开市场,面对国际巨头的技术压制,该行业毫无竞争力。
其实,安全评价行业对创新的需求较高。比如,笔者曾有一个客户愿意花100万元学习基于蝴蝶结分析法的风险管控方法,可惜客户最终还是倾向于选择有国外背景的企业传授相关知识。安评机构只有适应从吃“政策饭”转向吃“实力饭”的形势,不断创新,才能建立和保持核心竞争力,才有未来竞争的“金钟罩”和“铁布衫”。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重视创新引导,重视对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申请与保护,重视软硬件的提升,才有实力实现安全评价行业跑上高质量赛道的目标。
给资本戴上“金箍”。资本愿意进入安全评价行业,是行业发展有潜力、欣欣向荣的一个信号,创新需要来自资本的支持。但是如果对资本的进入控制不好,会引发资本快速进出,最后一地鸡毛的乱象。资本的进入永远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以当前安全评价行业的技术实力,完全达不到与资本“掰手腕”的水平,没有让资本为自己所用的能力,只能被资本驱使。因此,对于资本进入安全评价行业,要从行业管理角度立规矩、明底线,将短期资本快进快出行为引导转变为长期共荣共生的战略投资行为。
信息化为行业赋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到2023年底,达到工业互联网与安全生产协同推进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的目标。”信息化将为安全评价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能。一是激活蕴藏的数据资产。安全评价行业本身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化数据资产,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设备信息、检测信息、培训信息、隐患信息等,这些数据资产经过数十年的累积,已经非常可观。可以通过大数据、自然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领域技术进行深度数据挖掘,从而建立安全生产指数风险评估模型,从点、线、面、时间四维角度形成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安全生产风险指数,助力安全生产行业风险形势诊断、监测和预警,为政府安全监管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二是信息化助力对评价机构的监管。监管部门综合运用数字化、VR、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监管平台,采用“信息化+人工智能”技术,强化对出租出借资质的大数据分析;通过“人脸识别+GPS定位”技术,加强对安全评价机构过程控制的监管;采用“信息化+大数据”技术,提高机构违法行为排查效率,督促安全评价机构违法行为闭环整改。通过建立监管部门、企业、安全评价机构三者的在线信息服务超市,通过自动抓取数据形成的安全评价机构信用等级,持续净化安全评价市场,为有效进行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抓手。
最后,安全评价行业必须归位履职尽责,通过专业的咨询服务和支持获得信任,而不是变相地被“通道”化。需要研究信息化手段让监管更高效,通过行业自律和信用管理,安全评价行业才能在未来规范、有序发展。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责任编辑:肖艳鹏
中国应急管理报 新媒体中心 编辑:庞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