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长沙香椿巷8号灞河西点,德国人吴(右)和聋哑员工一起做面包。图/潇湘晨报记者闫鹏波
红网长沙11月22日电(潇湘晨报记者陈石珍)“老板,我要回去了。”虽然单词很难发音,但聋哑人潘智的发音非常标准。11月21日下午2点左右,灞河西点的面包师潘智离开了香椿巷8号的工作岗位。他向老板和德国人吴(中文名)打招呼,并挥挥手。
“好的,再见。”正在招呼顾客的吴回头拍了拍的肩膀。
四年前,吴和他的妻子开了这家面包店,为聋人提供工作。开店的初衷源于他13年前参与的一个帮助聋人的慈善项目。“我真的想为聋人做点什么。”吴对说道。
从德国请师傅做培训
2002年,仍在德国工作的吴看到了一篇关于中国聋人和残疾人的报道。“这太令人震惊了,我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后来,同年,吴和妻子报名参加了德国“全球救助协会”的一个慈善项目,来到长沙帮助3至6岁的聋哑儿童做语言康复训练。在培训过程中,吴发现,很多聋哑孩子长大后因为沟通障碍,很难找到工作。吴和他的妻子一起开了这家酒吧“和典”,为聋人提供工作。
“其实聋人的动手能力强,触觉敏锐,这是做食物的优势。”吴的店里有10名员工,其中有6名聋哑人被雇来烤蛋糕。
“其实在开店之前,我是个‘门外汉’。”吴笑着说,决定开店后,在找铺面、选址、选料、招人等方面都遇到了困难,但吴夫妇一个个克服了,吴却在挑选最重要的糕点师傅上遇到了困难。店里的普通糕点师傅不会来,他也不专业。我该怎么办?最后,吴通过德国的一家慈善机构,找到了一位有20多年经验的面点师Elke,他亲自从德国赶来培训。埃尔克直到去年才回到中国。
员工感觉有成就感
“这里的面包是长沙正宗的欧式面包。原材料非常好。它是用老酵母制成的,没有添加剂。所以我愿意从很远的地方买面包。”来买面包的李先生说,他在附近工作,经常来买面包。
“一周工作六天,早上主要做面包和蛋糕。”通过手势,聋哑人春燕告诉记者,他曾经是一名服务员,但由于沟通障碍,春燕害怕与他人交流。“不过吴老板会和我们很沟通的。如果你做得好,你会称赞我们,有成就感。”她向吴竖起大拇指。
和唐春燕一样,聋哑人张明也是店里的老员工。来店里两年多,张明已经在店里成功做起了糕点师傅。看到摄影师拍照,张明开心地举起早上做的面包展示。
“聋哑人去外面找工作或者创业,会遇到比正常人更多的困难。首先是沟通问题。”吴告诉记者,他做过语言康复训练,这让他懂得了如何与这个群体沟通。“工作了这么久,有时候也知道怎么用一只眼睛配合对方。”吴说,把这些员工当成正常员工并和他们一起工作。
在吴的店里,来店里的聋哑人前三个月接受免费培训,等他们的技能成熟了,就会像正常工人一样领工资。因为西点店雇佣的员工大多是聋哑人,即使吴是店主,也需要自己做好一切,亲自采购原材料,严格控制生产流程,顾客来了就当服务员。因此,吴每天早上4点起床,分发原材料并教他们如何制作。虽然很辛苦,吴却觉得开心。
就算是淡季也不会辞退他们
吴告诉记者,灞河西点已经搬到太平街。因为他付不起高昂的租金,他不得不把商店搬到现在的那家。低廉的租金让吴觉得压力小了很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做面包上:“我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用好的材料做面包,我不能同意。”
“我的供应商都像大浪一样被淘光了。只要提供的面粉质量不好,马上就会被淘汰。”在处理面包方面,吴多年来一直坚持严格的德国风格。因此,灞河西点的原材料成本远高于普通西点店。但是价格不高。店里一般面包5元到6元不等,大部分蛋糕12元起。
住在香春街的大多是老居民,年纪大了买不起面包。"冬天很好,夏天是淡季."吴说,面包不宜存放太久。如果不及时出售,只能丢弃。少做。六个糕点师傅的工资也是个问题。虽然休赛期的收入几乎不多,但吴表示,他无论如何不会解雇这些聋哑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