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自主创业事迹材料,巧媳妇创业基地事迹材料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白通讯员宋格格文/图

站在鹿邑县秋集镇夏庄村门口的马路上,一眼就能看到王翘的毛衣缝制车间。红色的招牌特别醒目,而这块醒目的招牌之后,就是带领整个夏庄脱贫致富的主要动力之一。它的创始人是王翘。

每当有人说起她成为村里聪明妻子的领袖,王翘总是笑着说:“没有领袖,我只是尽力给大家带来美好的生活。”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事业家庭双奋斗,王翘毛衣加工厂平凡而不平凡。

1997年,王翘17岁。因为家境贫寒,她不得不外出打工养家。她曾在北京和山东的羊绒衫加工厂工作。因为工作努力,肯动脑,王翘每次去工厂都受到当地老板的高度重视,最多管理60个人。

随着家里孩子的长大,老人的老去,王翘陷入了挣扎。外出打工,老人的医药费和孩子上学的费用都在,但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并不安心;居家养老,经济来源少了很多,很难补贴家用,日常生活也会变得困难。作为一个类似于家庭支柱的女人,王翘知道这个家庭比任何人都更需要她留下来。反复权衡利弊后,2017年,王翘放弃了海外发展的优厚待遇和良好机遇,回到下庄村创业,成立了羊绒衫缝纫厂。她也相信,以她多年积累的技能和热情,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

宜丰纺织厂厂长李建平说:“王翘有很强的责任感,他生产的产品又快又好。我们愿意为这类返乡创业者提供最好的资源。”王翘在几家羊绒衫厂工作了十多年。她非常擅长缝纫和打圈,有经理的经验。这对于她在家乡开办羊绒衫缝制成圈厂来说,是一个明显的优势。最难的其实是刚开始在加工厂成立之初,为了保证工人们的连续工作,王翘每天骑着家里的电动三轮车往返于鹿邑县产业集聚区和下庄村,将货物分发到近5公里外的方圆农户家中,每天行程近100公里。早上5: 30准时起床,打开工厂大门,打扫院子和车间,为每个工位准备一天的羊绒衫半成品,用电动三轮车送货上门,送到需要制作羊绒衫的农户手中,这已经成为王翘每天的必修课。寒冷来了又去,从未间断。

因为王翘不怕吃苦,有耐心,愿意盈利,愿意毫无保留地分享她多年培养的成熟的缝纫和圆盘技术,渐渐地,王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创办的加工厂的劳动力也在不断扩大。

决定返乡,重新起航

朱,一个和住在同一个村子里的老人,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的儿子出去工作了,他的女儿已经结婚了。她独自一人住在家里,住在一个小破房子里。由于年龄大,视力不好,行动不便,王翘给她安排了一份在家剪线的工作。

说,她在给朱老人安排工作时,认真考虑过剪线头更适合老人。剪线是对成品羊绒衫上的线进行检查和修剪。与缝纫板相比,剪线要容易得多。老人剪线头的工资是一根0.4元,十根一捆。一天下来,老人能做十几捆,小的能做五六捆。收入足够维持基本生活,这也是王翘能给予她的最大支持和帮助。

谈及王翘在村民心目中的形象,鹿邑县妇联主席郭艳芳说:“她是一个非常关心身边人的人。她经常在村民家里走来走去,看看每个人的生活状态

2018年,政府将王翘羊绒衫缝盘加工项目命名为“巧妻缝盘项目”,成为首批落户下庄惠民扶贫创业工厂的项目之一。在村里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第一书记司宝江的带领下,从小到大开始

、由分散到集中、由自发到规范的公司孵化。


2019年是王巧创业项目的公司化运营元年。王巧在这一年正式注册了夏庄王巧毛衣加工厂,开始了公司化运营。鹿邑县政府也给予了王巧大力支持,在缝盘技工培训、扶贫车间(示范点)熟工培养、实际加工羊绒衫件数等方面给予相应补贴,如今羊绒衫缝盘车间已经遍布鹿邑县各个乡镇村庄,直接务工人员达到了5000人,成为帮助当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的有效手段之一。


2020年,王巧毛衣加工厂顺利完成孵化,按照“公司+农户”模式走向市场开始独立运营,王巧和她的员工们也一步步地迈向自己的好生活。“把扶贫车间办到村头、地头、庭院,把农村闲散劳动力资源转化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资源,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大学校园里的理论在王巧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司保江说。王巧毛衣加工厂目前拥有生产场地500平方米,缝盘机80台,缝盘工50名,挑撞工35名,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是鹿邑县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也是解决家庭妇女工作和生活两难问题的可行之法。


作为王巧毛衣加工厂的创始人,王巧果敢坚韧,返乡创业困难重重,她从未放弃;作为姐妹的领路人,王巧真诚友爱,不曾有过私心;作为家庭的支柱之一,王巧善于平衡,从外出打工到返乡创业,她始终珍爱家庭。一路走来,王巧始终是一步一个脚印,相信未来,她会凭借着她的热忱和灵巧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