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老师可以自主创业吗,教师自主创业相关规定

刘润老师昨天发表了一篇文章《教培行业是要黄了吗》。现在整个教培行业面对政策监管充满焦虑、不确定和各种谣言,这篇文章也引发了新一轮的热议。

作为一个自称“终身教育实践者”的业内企业家,我也想结合刘润先生的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只是补充和交流,只代表个人的一些想法和看法。我说的不一定正确,我们就看看吧。

1.要说黄,教培行业肯定是不可能黄的——一个十几亿人,经济还在旺盛发展的国家,教培需求得有多少,背后是一个多么大的产业,怎么可能说黄就黄?

但是,教培行业肯定需要认清形势,在新的游戏规则下竞争发展。

2.刘润老师有几个核心观点和基本结论——

1)教育可能是普通人跨班最重要的渠道。在这条通道上,不可能有付费公路,也不可能被钱堵住。教育必须公平。

2)为了出生率,必须降低教育成本。

3)本轮整改旨在“将钱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脱钩”。

我同意这三个基本结论,但如果要谈当前的教育政策变化,或许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

如果我们试着站得更宏观一点,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你可能会问目的是什么,答案是:国家战略。

当前的情况,一言以蔽之: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虽然是过去40年里最能适应和支撑中国国情+中国经济发展腾飞的体系,但现在已经支持不了未来10年、甚至更长期的国家战略需要了。

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国家战略需要几个重要的支持——

人口规模;

面向未来的新劳动力供给;

可以打开消费市场的内循环;

以上三件事可谓“国家大规划”,与“教育”息息相关,与“应试”教育体制相矛盾。

所以,先给过去2年在资本驱动下跑得太急太乱了的K12教育踩一脚刹车是表象,背后的实质是更宏观的教育体系改革需要开始推进落地了,得先放几颗卫星,指挥棒和发声先跑起来,让大家能看到大旗挥舞的方向。

3.我之前说过,教育体制改革必然是一个大工程、大命题,其中涉及的各种利益太过交织复杂,很难一蹴而就,更有可能在一系列各种试点中逐步推进。

所以也许可以更理性去看待政府这一轮面对教培行业的重拳出击——政府是需要先明确表个态,把大家(包含企业、家庭)在应试教育下的狂热式内卷竞争先消停下来,至少是让脚步放缓下来,让大家意识到中央的基本立场和态度,资本们也别再像过去几年这么玩儿了,再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渐进式推进教育改革,而八成不是一下子要把整个行业全部干掉。

4.K12市场里,其实最高的指挥棒是“高考”,只要高考没动或没变,K12的市场需求就一定存在。

据我最近听到的消息,我知道北京的很多家长,在最近的教育督导下,已经无法上原来孩子的很多课了,他们正在通过各种客户偷偷的给孩子找家教。

你可以知道市场需求有多旺盛。

如上所述,高考肯定不是被说服后立马就动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慢慢过渡。

因此,K12

的市场肯定还会存在,但玩法和游戏规则肯定会不一样了。


5.K12市场的本质是社会公平和普惠问题这是没错的,K12市场接下来一定会在政府监管和各种配套规则下来有序展开,政府肯定不会让大家没饭吃,但这口饭怎么吃,肯定得政府说了算。


所以K12内接下来的玩法,必须得抱住政府大腿,高度配合政府工作才是正道。


6.未来几年,K12 市场依然会存在,但很难再有大的新商业机会出现。这个市场更可能会在政府的监管下良性稳健发展,不会再出现烧钱增长这样的局面。


当然,素质教育可能还存在新的机会。但素质教育在近 1-2 年内还是要先低调发育一阵,待机守时,一切向政府靠拢看齐。因为政府接下来的政策导向会怎么变化、怎么调整、以怎样的时间周期落地,都依然存在变量。


7.同时,这一轮监管政策逐步落地过去以后,也许存在K12 领域马太效应加剧的可能,产品、品牌、经营能力更强的公司或会成为最后赢家。


逻辑很简单——对于政府监管,肯定是有序维护少量靠谱、有实力的公司更简单更稳定,市场上可能会有挺多中小机构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活不下去,它们的市场份额会被让出来,而有品牌、有口碑、持续经营能力更强的公司可能成为最后赢家。


8.教育体系改革的基本方向之前也有提过一些猜想,最终猜测的状态大体如下图——


还是那句话——放眼未来10年,职业教育才是整个大教育版图里确定性最高的事。


K12、Pre-k教育,本质上是社会公平+普惠问题,而职业教育,本质上则是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后者肯定是完全可以用市场化思路来看待的,前者则不能。


正好也说一句,今儿下午写文过程中正好就看到了一则最新的消息,跟上面的判断还是挺吻合的:


9.短期内,不排除部分大厂可能会扎推进入成人领域,尤其是一些考研、公考、证书类的刚需品类。但教育行业内,通过流量、强销售驱动要把一家公司做大的内卷式竞争逻辑是否可持续,仍然需要观望。


相反,倒是很多中小IP、小而美的机构可能会生存得很好。


10.可以预计,很多流量、营销、增长相关的从业者会受到冲击,或是经历裁员。


直接的建议是:调低原有的高薪预期(本身也不可持续),提前做准备,如果还打算干教育,那所有的思考和行动逻辑尽量都能是“跟时间做朋友”的。


11.最后,咱也掏心掏肺说一句,真想做教育,其实要是能带着一种“面向至少2-3年来思考+工作”的心态来干活,可能会更好更舒服。


因为,教育这事吧,长线的趋势和基本逻辑是非常确定的,但短线的很多政策、红利等等则完全不确定、也不可依赖。


因此,与其焦虑与短期的变化,不如先带着一个长期的相信和坚守开始上路先走着,短期有啥变化咱都不管不顾的。这样的话,行进路上你八成能遇到很多惊喜。


相反,如果是一直盯着短线的变化,你可能会不断处于担惊受怕不断焦虑的漩涡里。


与各位共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