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美食流商户app下载,美食流创业

“现在怎么定义?”

"一个食物图片处理工具."美食秀秀创始人李璞回复我,然后笑了几声。

起步

2014年春节刚过,一款名为“天天吃”的app登陆App Store。这是李璞第一次创业。他想做熟人之间的美食推荐App。

最初反响不错,但在3万用户激活后,产品开始停滞。

“用户不活跃,激活不会增长。”李璞描述了当时的场景。他一边迭代一边找问题,到了6月,这两个问题还是没有太大的改善。

在大多数人眼里,回忆是美好的。但在企业家的心目中,回忆还有另一面。它们大多被定义为悲伤、孤独和痛苦。这背后,往往有经历,有教训,甚至有泪水。

回忆起一年前被“抛弃”的产品,李璞认为战略没有问题,战术没有瑕疵。

“要求的东西太多了,”他解释了战术失误。因为是熟人之间的美食推荐产品,每天吃饭的选择一开始都会调用手机通讯录,这个“动作”被70%的用户拒绝。

“我只打开了微信和支付宝的通讯录权限。”李璞用自己的例子说明了这个问题。他当时的结论是,作为一款刚刚推出的新App,用户不会轻易“信任”你。

如果无法访问地址簿,用户的好友数量就会打折扣。即使活跃用户经常更新餐厅信息或者在上面发图片,新注册用户在没有朋友之前看到的,和公开评论没什么区别。

你和大众评论有什么区别?当时经常有人问李璞这句话。

过了三个半月,每天吃东西的日子就结束了。李璞和他的团队重新定义了垂直产品方向,开始重新开始。

迭代

他对“每晚”非常兴奋。

去年6月底,李璞和他的团队开始修改每天吃东西的基本结构。他们突破了大众点评在垂直分类上的弱点,找到了值得做的宵夜市场。

“公众评论发现熬夜不可靠,时间不准确,信息不完整。”李璞回忆去年产品开发前的状态,还是有点激动。

后来他们跑遍了小吃店,摸准了营业时间和全面的美食信息。7月底,每晚上线。

之后,一切顺利。

一是美食话题中的App Store每晚推荐,前后一个月,使得这个垂直的“深夜食摊App”的激活量超过10万。随后,李璞的团队合并为天使轮。

“我觉得这件事就要办成了。”即使已经快一年了,我还是能听到他当时的自信。

然后是混乱。

“风光”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每晚都开始趋于平稳甚至下降。他的演讲开始变得“紧凑”。

八个多月来,我每天晚上都来回工作,期间李璞一直在摸索活跃度低、激活少的原因。投资者建议他转型为O2O,说行,但他犹豫了。

在这八个月里,李璞每天晚上都在不断地发现“顽疾”。比如宵夜覆盖的城市很少,大部分是一二线城市,覆盖的用户也不多。而且,每个吃宵夜的人都不太频繁,一周一次已经太多了。比如用户喜欢拍美食来炫耀,但拍摄后的宵夜环境、场合和美食都不会给人炫耀的动力。

:15px;">虽然夜夜在后续的产品迭代中加入了约局功能、对界面进行了调整,甚至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了宵夜的照片质量,但还是“难逃一死”。


进化


「美食秀秀」的研发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按李璞的原话就是:“打底的功能没变。”


同样是7月底,美食秀秀上架了App Store,这和去年夜夜的时间不谋而合。


上架不到一周,美食秀秀的总激活近万。我下载试用了一段时间,它集成了修图、社交、商家这三种元素。


“你现在如何定义它?”


“一个美食图片处理工具。”美食秀秀的创始人李璞答复我,之后他笑了几声。



美食秀秀想通过优化和模板,把美食图片变的有文艺范儿。和食色不同的是,美食秀秀并不需要拍照门槛,只需要选锐化、点滤镜、加标签,一张文艺范儿的美食图片就搞定了。


“我们是朋友圈的上一站,很多人都在这里修完图保存,之后再发到朋友圈。”虽然产品运营时间不长,但美食秀秀现在有近70%的用户是女性,而且当中也有专业的美食摄影师。


之所以在现阶段把产品定义为美食图片处理工具,李璞的想法是先积累用户,之后再让商家加入进来。而附加的社交元素只是一个正向激励,图片是个做炫耀的过程。


人们在微信朋友圈最常见的分别是自拍和美食,人们在修自拍的时候用美图秀秀,往往顺带手就用它修了美食。


区分两者的不同,修人的软件要有朦胧美。美食则要逼真、清晰、有纹理,如果用美化人脸的软件美化美食,这是很可笑的。


一个月的时间,李璞和团队给新产品想了7、80个名字,其中像“知味”这样看似不错的选项在最后也被淘汰了。


“我想让人们在P脸的时候想起美图秀秀,P吃的时候想起美食秀秀。”

这个名字应运而生。


“我们想在未来的三个月内做到百万级的用户量。”李璞说的不止是数字,还是个美食领域的流量入口。


原创文章,作者:大飛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