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藜麦米,藜麦创业英雄汇

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堆满了要寄出的包裹。三名工人将袋装藜麦装入房屋内部缝隙处的纸箱中,胶带机发出嘶嘶声。冷风飕飕地吹过窗户。

这是青海格尔木商人冯嫦君的仓库。春节前,每天至少会有2000个藜麦包裹发往全国各地。

三年前,冯嫦君在格尔木一家破产的国企工作,月薪不到2000元。在此之前,他也种过枸杞,开过饭馆,但屡遭败绩,欠下了40多万外债,经常为还债的穷日子感到绝望。

现在,他依靠在品多多销售藜麦,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成为格尔木最大的电商。

在过去的三年里,冯嫦君无意中创造了一个偏远地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神话。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当地许多人的生活,振兴了格尔木农产品向上的产业链。

冯嫦君(右上第二)和仓库里的工人一起打包行李

绝境逢生

冯嫦君说:“那时候,整夜失眠比创业艰难得多。他之前租了一片20亩的枸杞田,零下十度的冬天在地里修剪树枝,吃着冷得像石头一样的馒头。但是,与枸杞市场价大跌、枸杞烂在地里的痛苦相比,这种痛苦与此后债台高筑的生活状态相比算不了什么。

2018年,在妻子的支持下,冯嫦君决定在网上销售青藏高原的农产品。与之前大力投资种植枸杞、开餐馆相比,这次冯嫦君仔细试水了。尝试了不同的电商平台后,他锁定了拼多多。

冯嫦君说:“与其他平台相比,拼多多没有佣金,推广效果好,对中小商家非常友好。他选择在格尔木销售藜麦,而不是种植面积更大的枸杞,因为藜麦储存、加工、包装、运输更方便,适合前期电商。

藜麦是格尔木的一种新特产。8年前,在当地成功培育出耐旱耐盐的藜麦品种,随后开始大规模种植。格尔木平均海拔2780米,年日照时间3380小时,成为藜麦生长的理想区域。

虽然藜麦被誉为“粮食之母”,属于最适合人类食用的营养谷物,但格尔木的藜麦并不为外界所知,市场需求非常不稳定。

56岁的农民朱恒年已经务农几十年了。他在格尔木河西农场租了50亩地,7年前开始种植藜麦。他是该地区最大的藜麦种植者之一。他的藜麦过去一直卖给线下批发商。行情好的时候能卖到十几块钱一斤,行情不好的时候才三块多一斤。

在电商从业者眼中,格尔木并不是一个牛奶蜂蜜流淌的地方。这个交通发达的移民城市,矿产资源丰富,支撑着一批国有工业和交通企业。

“如果不进入体制内或国企,似乎很难过上富裕的生活。”冯嫦君一头扎进了农产品电子商务行业。

冯嫦君回忆说,当时的小目标是“每天能卖出10份订单就太好了”。毕竟一个本地电商前辈每天在淘宝卖几十单。

业务暴发

外国消费者在冯嫦君的店里买了第一棵藜麦,然后推荐给亲戚朋友。通过口碑传播,冯嫦君的店铺慢慢迎来了更多的陌生人和回头客。与此同时,冯嫦君也开始使用平台的推广工具,试图每天花费几十美元为店铺做广告。

冯嫦君是格尔木出租屋里一个孤独的企业家。他从零电商经历开始,日夜琢磨拼多多的电商培训班。他一手包办了集货、运营、销售、包装、物流、客服、售后的所有岗位,他最大的体会就是“满足客户的购物体验,符合平台规则,及时做客服回复,及时发货,满足客户需求。”

“忙不过来”,妻子在工作之余搭起了帮手,两人在半夜两点一起打包,次日清晨,冯常俊再开着面包车将藜麦送到快递点——格尔木物流不发达,如果订单量少,快递员并不愿意上门取件。


2020年5月,经历了年初疫情导致的物流停发,冯常俊的藜麦店铺厚积薄发,迎来暴发式销售增长,日订单量蹿升到了数百单。


冯常俊趁势组建起自己的电商团队,办公地从原来的一间出租单间,换成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民房,同时他全力投入运营,将平台推广投入增加到每月数万元。


胆子大、行动力强的冯常俊,拔得了头筹。到2020年夏天,藜麦店铺订单量一天最高已经达到2000单,月销售额突破百万。他的店铺坐稳了拼多多杂粮类目销售排行榜的前列,甚至攀升到第一位。


在平台杂粮类目销售排行榜前列,大部分商家来自河南、山西等中东部地区农业大省,来自青海的商家异常罕见。这甚至引发了拼多多上海总部的关注,冯常俊接到了平台工作人员的问询电话。


在快递成本高昂的格尔木,为了向消费者强调藜麦是“原产地直发”,冯常俊坚持从格尔木而非运到外地再发货。当地的快递企业,先是对这家突然冒出的单量惊人的本地电商感到诧异,然后争抢起这个大客户,甚至打起了价格战。


凭借巨大的订单量,冯常俊获得了市场收件价腰斩的优惠价,得以压缩成本,让利消费者,将销售规模继续做大。


格尔木当地一家快递公司的负责人感叹,“整个格尔木的电商快递件估计也就几千单。这个藜麦商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杀出来,做到两千的日单量,简直就是个神话。”


星火燎原


43岁的回族人张尕胡,是冯常俊招进来的第一个员工。他总是沉默地在流水线屋子里,低头熟练地给藜麦打包装箱,做着简单甚至显得枯燥的工作。


但张尕胡坦露出对这份工作的珍惜。张尕胡没什么文化,履历比老板还丰富——他过去常在西北各地做体力活,做过采摘枸杞的工人,做过餐馆的拉面师傅,还去新疆干过苦力。


“最难过的是在零下40度的冬天,在新疆做矿工挖黄金。”张尕胡说,常年劳作使他落下了肺病重疾,不堪重活。他被迫结束在外的打工生活,回到格尔木,渴望找份工作,养活家中三个4岁、7岁、9岁的孩子。


43岁的张尕胡是藜麦电商团队的第一个员工,他忙着为藜麦打包装箱


2020年5月,冯常俊在本地发出招聘广告,组建电商团队,在众多的求职者中,他留下了踏实肯干的张尕胡。


比起做打包物流的员工,格尔木更难得的是电商人才。从格尔木电商产业园,到当地的枸杞、藜麦厂家,他们都指出这个西部地区电商发展的症结。


“别说格尔木,就是西宁甚至整个青海,都没有什么出彩的电商,想找个同行交流都很难。“冯常俊说,他中专学的焊接,做电商之前什么都做过,就是没做过电商,常令外地的同行大跌眼镜。


23岁的马子萍,成为冯常俊招进团队的第二个员工。


此前,马子萍在成都电子厂的流水线打工,坐火车回格尔木要一天一夜。漂泊在外多年,她想回到家乡,方便照顾父母,但在本地找工作并不容易。本地经营状况尚可的国企,招聘门槛要求本科,她却只有中专学历。


23岁的马子萍回到家乡,很庆幸能在格尔木找到这份电商工作


2020年5月,冯常俊将马子萍招进团队,教她做电商打单、客服、售后等工作。这个电商从业经验比员工也就多两年的老板,相信马子萍也能和他一样,通过电商走得更远。


在格尔木这座民营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城,冯常俊为员工们提供的3000-4000元月收入、规律的工作作息、可期的职业成长,在当地已经有足够的吸引力。


到2020年年底,冯常俊组建的本地电商团队,已经扩大到10人,真正组成了一支成建制的格尔木电商生力军。


随着销售规模持续做大,这条藜麦产业链的上下游都从电商中受益。


冯常俊说,自己是在拼多多卖藜麦,而这间办公室里的桌椅、打印机、各种办公小件,都是从拼多多买的。


“因为拼多多的崛起,大家都习惯了包邮拼单,格尔木现在快递下行(格尔木人通过电商消费)的包裹一天有四五万件。”格尔木一家快递公司负责人说,但格尔木的快递上行(格尔木电商卖出产品)包裹量一天只有几千,本地电商的崛起可以改善快递空车离开的状态。


格尔木藜麦种植户及加工厂也有了盼头。


当地最大的藜麦加工厂负责人郑协通,7年前大面积种植藜麦,因为行情价格下跌损失惨重,为了出掉手里的存货,他转而尝试做起了藜麦加工厂。眼下,除了线下批发商,冯常俊是他最重要的客户。


“今年格尔木黑藜麦很稀缺,我厂里还剩下最后5吨,别的客户来要我都不给,专门留给冯总。”郑协通说,做生意渴求稳定的销售渠道,本地电商伙伴尤其要珍惜。他还盼望,未来能和冯常俊的电商一起合作,筹划更多的藜麦深加工产品。


在格尔木河西农场,作为藜麦种植大户,56岁的祝恒年和42岁的祝格连,与藜麦加工厂以及电商业务建立了直接紧密的关联。藜麦销售渠道及价格经过商定,有了确切保证。


祝格连说,为了分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他家同时种了20亩藜麦和40亩枸杞,今后通过本地藜麦电商,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减少传统批发的价格流通波动,他会乐意种植更多藜麦。


按照藜麦的亩产量700斤计算,如果藜麦收购价能够达到每斤6元,就能实现亩收益4200元,对于格尔木种植农户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没有人知道,冯常俊在拼多多的电商生意还能做多大,但所有人都在期待,格尔木的藜麦电商产业,还能走得更长远。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