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陈璐
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近日发布了各自的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大部分高校都直接公布了2015年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通过梳理,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以下结论:东西部高校创业比例相对较高,且行业略有差异。教育、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领域,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指导课程日趋成熟。
一些大学的企业家数量翻了一番
报告显示,由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影响,很多高校的创业者数量和比例都在增加。比如,2015届北大毕业生中,创业者数量较2014年翻了一番多,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占比最高,占37.04%;其次是教育企业,占22.22%。在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创业领域,92%的创业企业(工作室)与文化产业相关,集中在北京。
浙江大学也有创业的“储备”。浙江大学2015届毕业生中,83人选择自主创业,其中本科生46人,硕士生25人,博士生12人。其中已成立公司并向部门申报单位名称的有30人,准备创业的有53人。
根据复旦大学的报告,2015年直接创业的毕业生人数为29人。上海交通大学的报告也提到,直接创业的毕业生人数达到28人,产生了27家创业企业。除了信息技术和文化传媒,咨询服务、生物医药、材料技术、建筑设计等领域也是复旦大学和交大集中创业的领域。
“这一年,我真的觉得学生的创业活力被激发了,学生尝试创业的热情非常高。”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表示,一是受到全社会创业氛围的启发,二是受到余、等校友的启发,1898咖啡等校友创业活动也创造了不少机会。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不同专业的学生相互弥补,组成很多团队。
北京林业大学创业教育中心执行主任徐博涵介绍,2014年9月,北林成为北京市首批高校示范创业中心。截至目前,有33家学生公司,其中17家是毕业生创办的。在报告中,贝林根据学生是否获得营业执照来定义他们的创业精神。如果加上准备创业还没有注册的公司创业,比例会更高。
但今年约750万毕业生中,毕竟还是有少数学生选择毕业后立即创业,约占所有高校的1%。大部分学生创办小微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