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柳青创业史思维导图高清,创业史思维导图

1905电影网专稿's六年,作为人生的一片,可以衡量吗?可能是一段时间快速流逝,也可能是一个中间站,历经重重挑战终于到来。

电影《柳青》经历了六年才最终在大银幕上与观众见面。这部电影的主人,作家刘清,从他最著名的作品《创业史》的连载到第一次出版,仅仅过去了两年。

在很多叙事中,漫长的创作过程往往要经历千辛万苦,但在这里,我们要找到创作的甜蜜。苦难对人类来说是不够的,但每个人都知道一步步实现自己心中的想法才是幸福。《创业史》,《柳青》也是。

一次寻访

1991年,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他来到陕西皇甫村刘清墓前,流着泪敲了六个头。在拍摄《路遥》纪录片时,导演田波从这里看到了一种传承:文学大师应该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告诉导师自己内心的爆发。

他觉得路遥把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放在了刘清的墓地上。他也应该感受到了,希望能像路遥一样和前辈的大师们跨越时空交流。它是一种文学信仰,一种力量。

十多年前,田波第一次来到刘清的墓地,在麦田和杂草中,老农用锄头帮他开路。走进花园,简单的墓碑上有几个大字:刘清同志墓。

站在墓碑前,突然有几只兔子跳了过去。田波觉得这位作家已经被遗忘了。这样一位为人民写时代,为陕西关中大地奉献一生的作家,就在这里静静地安息了。田波被这种不平感染了。回想起那次访问,他说当时心里有一股热流。他在40岁之前许下了为刘清拍电影的愿望。

一场比赛

2014年底,电影频道制作了节目《中国影响力》,希望引进更多优秀的年轻导演。导师也很有名。成龙、张艺谋、王蒙等都是加持的年轻电影人。

在农村写作近10年的田波也报名参加了此次活动,他的目标是拍摄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在此之前,他拍过几部纪录片,在陕北农村生活了六年。

经过半年的角逐,田波终于如愿以偿,被更多人称为故事片导演。这时,他已经开始准备拍摄《柳青》所需的工作,读他的小说,读文学笔记,读回忆录。第一个剧本写了6万字。

他把剧本给老师霍看。在成为导演之前,曾与霍合作过电影艺术,如《满城尽带黄金甲》 《苏乞儿》。霍看了剧本,给出了很多意见。他告诉田波,要学会用镜头说话,他可以用人物形象直接解释人物面临的情况。

在剧本中,刘清刚从一个

个党政干部变成农民,但当地村民们并不接受。霍廷霄建议,可以直接用柳青从西装革履到光头穿棉袄的形象这样一种改变来体现。


于是剧本改了又改,写了20几稿,从6万字删减到3万字。回忆起来,田波自己也笑,6万字的剧本,160多场戏,简直可以拍摄2部电影了。


一位演员


剧本终于改好,演员到底找谁呢?田波想起了成泰燊。


拍摄《白鹿原》的时候,田波是电影纪录片的导演,每天把摄像机对准剧组里从导演、演员到各个工种的工作人员。他在拍摄的时候也在观察,发现成泰燊一直低调沉稳地独处,剧组的工作人员反而经常到他的屋子里一起聊天。成泰燊消瘦,眼睛炯炯有神。


田波想,也许柳青可以找成泰燊来扮演。


有一年春节,霍廷霄与成泰燊吃饭,提到了这部电影,自己做监制,想知道他有没有兴趣参演。成泰燊说,先看看剧本吧。


听到这个答复,田波心想,是不是这个人物还没能彻底打动成泰燊。他觉得,自己还要完善,继续打磨。田波的妻子王苗霞是制片人,也不断地和成泰燊诉说拍摄这部电影的渊源,“就好像柳青是她的父亲一样,不断地去介绍,是不是就给成老师打电话。”田波回忆。


两年过去后,他把剧本再次发给了成泰燊。成泰燊一口答应了下来。他专程来到田波的工作室,告诉他,出演柳青也算是圆了自己的文学梦。没想到现在能够演一位如此接地气的文学大师。


但好事多磨,就在万事俱备,临近开机前的两个月,成泰燊的父亲病危。成泰燊不得已,推掉角色。电影能否如期在2018年的国庆节开机,成了剧组里每个人都担心的问题。


就在剧组开始疯狂寻找其他演员的时候,成泰燊突然打来了电话。“突然成老师来电话,说你们现在找到其他演员了没,我们说怎么回事,您父亲好了?谁也别找了,现在非我莫属,我父亲现在也好转了,有我姐姐她们来照看着,我们如期的开始吧。”采访中,田波向我们回溯了这通电话,一脸轻松地说,“就这么解决了”


一片庄稼


在霍廷霄心里,《柳青》和《白鹿原》相似,却也不同。《白鹿原》聚焦的虽然是个村庄,但不是农村电影,而是陕西几千年文化的几点,是史诗感的年代戏。《柳青》却更偏现实,但也带着诗意。景不宜太大,霍廷霄希望就集中在一个村子的核心区域里,跟庄家土地老百姓天人合一。


柳青住过的皇甫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剧组找遍了西安周围的村子,最后在霍廷霄的建议下,用多个场地拼凑出了当年皇甫村的样貌。


在关中的村子里,剧组种下了一大片庄稼,搭起了柳青住过的中宫寺作为主场景。霍廷霄又把出现在《白鹿原》里的戏台放进了《柳青》中,作为祠堂里农民们的会议室。


成泰燊进组后,立刻就去了搭好的中宫寺,他想看看柳青生活的痕迹,去了之后发现,剧组真的是搭出了一个“破庙”:“去了以后是杂草丛生,那个气象,最后变成我是亲身经历了,从那样一个破庙最后变成了一个柳青创作诞生《创业史》的一个神奇的发源地。”


种下的庄稼成熟了,就拍收割庄稼的戏。找来的不少群众演员都是当地的村民。80多岁的老人知道柳青,了解柳青。坐在大树下,成泰燊穿着棉袄光着头,手拿草帽,身边都是听说过柳青的老汉们。那一刻,他心中也有了穿越的感觉。


那棵大槐树也是实景。田波要求很高,要有理想的树,还希望背景是一望无际的秦岭山脉。剧组地毯式的搜索,终于找到了这棵出现在电影里的大树,树下的草长了一人多高,树上还有马蜂窝,田波不小心,额头、胳膊上全是野蜂蜇的包。


“这件事给我一个启发,未来遇到的任何困难都能解决。因为你还是没有去用心,你还是没有那么强大的意志力,你不要说困难,所有的困难都会解决,所有的问题都能克服,就是看你心到了没有。”他这样总结。


一群老汉


在片场,田波最喜欢的,是和群众演员们玩在一起。老人们都七老八十,却精神百倍。这群村民们都听说过柳青,知道《创业史》里的人物原型。


田波记得有位老人,拍戏的时候84岁高寿,拍戏的时候总是自己编台词。结果1个月前,这位老人离世,享年87岁。田波特别遗憾,没能在老人在世的时候让他看到这部电影。


虽然平时,老人们都会抽烟,但拍抽烟的戏,老人们也受不了。田波记得有场戏拍了十几条,老人就得抽上十几管旱烟。“一上午抽着说导演,我抽了30管烟了,把我这一星期的烟都抽完了。我现在口都苦,咋办?我说上矿泉水。”回忆起和这些关中老汉们的趣事,田波哈哈大笑。


成泰燊也很喜欢这群老人,他说自己也是农民的孩子,19岁之前生活在农村,亲戚朋友都是农村人,自己也熟悉那种生活状态:“当时田波导演找了那么多当地的老乡,我跟他们在一起,也跟我从小长大的那些叔叔伯伯大爷们是一样的感受。”


六年过去,《柳青》终于在大银幕上和观众们相见。这部电影,其实就是关于《创业史》的创业史。柳青是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最忠诚的践行者,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作。“文学事业是愚人的事业。”这是柳青的名言。《柳青》也是这样老老实实地、笨拙地拍出来的电影。所以即便创作的时候经历过那么多的困难,最后主创们铭记在心的也都是苦后品尝出来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