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吴侃)海外华商和企业是扶贫路上重要而独特的力量。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等。为贫困地区带来了资金、人才、技术和经验,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作出了贡献。
正大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谢毅介绍,正大近年来首创了“政企银农合作组织”的产业扶贫模式,让农民当老板、让企业干活,让贫困户拥有可以实现长期增收的自由产业。
“该模式首次成功应用于北京市平谷区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谢毅说,项目租赁期内,合作成员1608人,每户平均每年可获得1.9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收入,这一模式近年来在吉林玉树、湖北襄阳、广东湛江成功复制。
正大集团还因地制宜开展各行业扶贫项目。如在谢义,2017年启动的云南邓氏美蓉50万头郑达猪扶贫项目,通过贫困户小额扶贫贴息贷款,投资郑达生猪产业专业合作社,产生分红收入,帮助4110户贫困户脱贫。“据不完全统计,郑达集团各行业项目扶贫总投资已超过95亿元。”
乔蓉集团多年来积极参与闽宁合作。在宁夏固原建立的肉牛生态产业园将于2020年开园,计划建设集牧草种植、肉牛养殖、屠宰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园。推动当地肉牛产业升级。2017年以来,彭伟集团定点帮扶湖北省英山县石头嘴镇,建立了医药种植、茶叶加工、农产品电商等产业扶贫路径,惠及当地529户贫困户。
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益海集团多年来致力于教育扶贫。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琳达告诉记者,过去10年,益海在甘肃、湖北共举办了24期“益海庶人班”,帮助1200名学生完成高中学业。
“庶人班的建立并不容易。我们走进贫困山区,走访家庭,劝说孩子上学。”王琳达说,教育扶贫既是“扶智”,也是“扶志”,希望孩子们有建设家乡的志向和能力。
玖龙纸业开设“玖龙课堂”,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为贫困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广金集团APP(中国)通过“黄奕聪奖学金”等项目支持贫困学生;益海嘉里在全国建立了36所益海学校.海外华商的善心不仅帮助贫困学生学习,也帮助他们学好。
世茂集团长期关注健康扶贫领域。据介绍,十年来,集团捐赠了100多家“世茂爱心医院”,分布在四川、云南、甘肃等省份,每年为500多万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徐荣茂表示,“中国的发展给广大侨商带来了发展机遇。回馈社会是海外华商的责任和使命。在脱贫攻坚战中,许多侨商实践探索了许多精准扶贫模式。”
科技扶贫是增强致富能力的重要途径。侨资企业贵州味农产品大数据有限公司成立6年来,一直在探索通过大数据精准扶贫。
董事长黄亚新介绍,“味”给每户贫困户一个独特的“一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