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新媒体包括什么,新媒体宣传方式的好处

本报记者吴怡

“7年前的今天,上海报业集团《The Paper》客户端上线,7年来初心未改!”

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邱欣在“新浪潮&汹涌澎湃”2021外滩新媒体峰会上致辞。

在《The Paper》创刊7周年之际,严新评论道:“如今的《The Paper》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主流化、全球化、新闻化战略得到推进。”

“新潮澎湃”2021外滩新媒体峰会。这篇文章中的图片都是由报纸拍摄的

也有来自国内主流新媒体、新闻学院等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纸》的发展。“外滩新媒体峰会”是由The Paper主办的盛大活动,自2017年成立以来,每年都成为媒体重要的分享交流平台。

邱昕指出,目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关键的下半年轨道,这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结合。主流媒体要想在新一轮总决赛中胜出,就必须在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勇敢地拥抱前沿技术,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支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解码澎湃PRO、澎湃PLUS、澎湃Network

站在第七个年头的新起点上,《人物》将自己定位为“新潮”,这也体现了《人物》——的面貌和雄心,努力打造引领性、赋能性、全球化的主流新媒体。

《华尔街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刘永刚在演讲开始时开玩笑说,他最近被同行问及在成立七年后是否感到发痒。“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调侃,更是一种如履薄冰的担忧。这句话是关于我们最初的心。”

“新潮澎湃”2021外滩新媒体峰会。

最初的意图是什么?未来会怎样?报纸找到了答案。

该报被视为国内媒体整合转型的标杆之一,其下一个目标是“努力成为领先的互联网新主流媒体”。

刘永刚指出,《人民日报》要坚持做主流价值观的引领者,立志做公共服务的引领者,努力做专业能力的引领者,努力做媒体融合转型的引领者。

他说,无论生产方式、传播渠道甚至互联网的声音发生了什么变化,专业、客观、平衡的报道都是媒体的生命线。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流量竞争和复杂的舆论环境下,更要保持本心,秉持特长,努力做到:不反转、不翻车、不冠名党。

“从传统纸媒到新媒体,从新媒体到全媒体,从原创媒体到开放平台,从新兴主流互联网媒体到全链条内容生态系统服务商,七年来我们一直在迭代、创新、思考未来。”刘永刚说。

在不断强化“澎湃pro”的同时,该报还着力打造“澎湃plus”——,不仅要做互联网上的新主流媒体,更要“超越媒体”,打造全链条的内容生态服务商。

什么是澎湃网络?刘永刚进一步解释:该报还将在现有原创内容和生态矩阵内容的基础上,打造多语言版本,通过设立海外运营中心,与全球其他媒体合作,打造全球《The Paper News》网络。

融合有方向,创新无止境

“媒体融合与发展”是本次峰会讨论的核心点,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

“融合有方向,创新永无止境。”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冯提出三大方向:夯实基础,加快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加强联系,充分整合各种优势资源;锻造精兵,重在培养使用青年人才。他发了一条信息,“浦江很激动

劲曲,敢为人先上海滩。”


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中宣部融媒体专家组委员赵子忠认为,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媒体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做大做强网络平台,占领新兴传播阵地,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为“60后”的观察者网总编辑金仲伟,分享了自己对新闻视频实践与发展的思考。他指出,新闻向视频“外卷”,这是大势所趋。近两年,在互联网加速器的助推下,短视频平台崛起,B站、抖音、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媒体属性较强,发展较快。


观察者网总编辑金仲伟。


作为企业界的与会代表,腾讯云传媒物联与新文创行业总经理舒文琦说,此次参会感触特别深刻的一点是,其实很多主流媒体已经走到了前沿,与其说让媒体机构拥抱互联网,现在倒不如说让互联网拥抱产业。他提出,企业内部需要加强数字化改革,底层逻辑是实现效率的最优。


在圆桌论坛环节,嘉宾们结合实践各抒己见,高谈阔论。围绕着新技术助力网络内容生态治理,同济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陈立生教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化治理中心主任彭嘉昊,数美科技联合创始人、CTO梁堃,科大讯飞听见业务媒体行业总监张伟展开讨论。


面对复杂多元的网络环境,我们应如何构建和保障网络安全?同济大学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陈立生教授对主流媒体的担当寄予厚望。在他看来,在由多种类型的媒体共同构建的传播体系中,主流媒体应该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从现实情况来看,市场和人才,几乎是媒体转型绕不开的两大难题。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委员、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舒斌,江西日报社副社长练蒙蒙,第一财经总编辑杨宇东,广东台触电传媒董事、总经理施文辉围绕转型新媒体的商业化路径,讲述了所在媒体的商业探索,从单一的收入来源到拓展多元化的营收结构,成为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嘉宾们从技术、市场,再谈到内容。而媒体在主题报道中如何寻求突破与创新,挖掘正向叙事的爆款密码?内容是媒体立身的根本,这几乎是媒体人的共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张涛甫,中国青年报社党委常委、副总编辑董时,现代快报社党委书记、社长赵磊,新榜创始人、CEO徐达内,均提及要打造精品内容,同时也要注重产品年轻态,吸引更多受众,而不是媒体自导自嗨。


“主题报道的突破与创新:正向叙事的爆款密码”圆桌论坛。


在现阶段区域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社长、南方+客户端总裁谭仕龙,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常务副总编辑江萌,天目传媒董事、副总编辑梁国瑞,微信战略研究中心总监周博云探讨,区域媒体与短视频分发平台如何共赢共生。


新潮澎湃,做大做强


新潮澎湃,新的出发!峰会上,澎湃新闻还达成了一系列的战略签约,并揭晓两项重大战略内容,以及发布一份观察报告。


这四项重大战略合作签约,包括澎湃新闻×上外新闻传播学院、澎湃新闻知识付费项目、澎湃新闻×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澎湃新闻×腾讯云。


其中,知识付费服务是澎湃新闻内容赋能的一项战略布局,旨在鼓励和促进一切互联网优质内容的创作、分享与变现。而澎湃新闻与上影文化、樊登读书、小宇宙播客的合作签约,就是最好的开始。


澎湃新闻知识付费项目发布及战略签约。


另外,两项重大战略内容,则是成立澎湃互联网传播研究院和发布澎湃新闻IP 形象。


澎湃新闻IP“澎澎”和“湃湃”正式亮相。


作为“门面担当”—— 澎湃新闻IP“澎澎”和“湃湃”正式亮相,这也将是澎湃新闻大文创布局的一环。


刘永钢称,“形象大使”澎澎和湃湃的亮相,只是澎湃布局大文创业务的开始,未来会全面介入文创领域,打造大IP、合作大项目,希望更多的人在影视作品、电商平台、文创商店,在线上线下更多的场景中,都能看到澎湃,感受到澎湃。


澎湃互联网传播研究院则是在澎湃全媒体实验室的基础上,新近成立的研究机构。它也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不仅要做媒体行业前沿性的研究和分析,为传统的媒体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慧成果,更致力于新内容、新技术、新渠道、新营销、新传播形态的研究,为澎湃做大做强全域内容生态服务提供智力支持。


澎湃互联网传播研究院揭牌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澎湃新闻和数美科技还联合发布了《网络信息内容安全洞察报告》。就在上个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上,澎湃新闻自主研发、运营的“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作为目前“地方媒体在风控方面的首个产业化案例”,获得了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证书。


“七年来,我们风雨兼程不舍昼夜,却从未感觉到轻松。”刘永钢寄语澎湃新闻未来的发展,“只要守住初心,坚信需求引领技术,就能破解对技术的恐慌;只要守住初心,用好的制度和管理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意,就能在‘守正创新’的正路上行稳致远;只要守住初心,把媒体融合发展放到全球的坐标和整个互联网内容产业中去思考,就能与合作伙伴们一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声音会听见声音,涟漪会泛起涟漪,行动会产生行动。融合发展永无止境!”


责任编辑:蒋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