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现在去越南什么生意好做一些,越南好创业吗-

我在印尼做了一个音频平台叫PenyuFM。

简单来说就是东南亚的喜马拉雅版本,“盆鱼”在印尼语中的意思是“乌龟”。

2019年8月成立,10月上线,国内开发,本地运营,4月上线,拥有25万MAU(月活跃用户),每天直播600~800场,平均使用时间45分钟。

但这不是广告,因为Penyu是纯印尼语的,看我文章的人应该不是目标用户,所以今天还是纯干货分享,就说说我对印尼创业的理解和建议吧。

01 印尼,最后的创业洼地

去年,2019年被有先见之明的人称为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现在,2020年的梦初似乎不断印证着那句话。

现在很多人已经把创业等同于寻死,但还有很多机会等着被发现,尤其是在印尼。

01:市场大

在我看来,互联网创业只有具备几亿美元市值的潜力才值得去做,但是现在很多创业者在被社会打了一顿之后就失去了梦想。

五年前,很多企业家都想过改变世界,但现在我看到很多企业家离出家只差一件袈裟。

我想成为十亿美元的独角兽!我断言,许多企业家现在做梦都没有想到要这么做。

但实际上,一个项目的天花板太低了,因为资本没有兴趣,甚至连上市的基本要求都可能达不到。

所以我们看印尼市场,2.7亿人口,1.4亿网民,手机使用时间长,当之无愧的潜在互联网国家,千亿美元的本土互联网巨头已经出现。

因此,印尼不同于越南和菲律宾。如果你在这样的国家创业,即使你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得很好,也不一定能上市。

02:竞争小

le="font-size:15px;">


很多人说印度市场更大,也挺落后,你怎么不去印度?




因为印度竞争大啊。




首先印度本国创业者就很强,很多硅谷精英。然后美国对印度也重视,美国公司所谓的Next Billion Users(下一个10亿用户)指的就是印度市场。






最后中国公司也很重视印度,所以印度的竞争不比国内好多少。



而印尼的创业者就弱很多,美国也不重视他们,美国做东南亚市场都把总部开在新加坡,很少跑到印尼去。




03:增长快




印尼互联网每年以超40%的速度增长,而且潜力巨大,因为印尼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现在还不到4%。




中美互联网占GDP都超过10%了,以至于资本市场都开始看2B了,就是因为2C增长不动了。




网上经常有人问,怎么才能在经济下行的时候赚钱?




我觉得有个回答就特别到位,就是你首先得在经济上行的时候赚到钱啊,因为经济上行你都赚不了钱…那何谈在下行中赚钱呢?




所以印尼明显还是在上行的,2C市场还是一片蓝海。






04:肯花钱




印尼人收入虽然不高,但肯花钱,这和中国整体财风不同。




印尼是没什么储蓄观念的,讲究及时行乐,当地人虽然不富有,但还愿意给小费,为服务买单,这是商业视角下很优质的习惯。






这就导致印尼线上支付发展非常快,雅加达现在是完全可以不拿钱包出门的,美国、日本、欧洲现在都达不到这种程度。




总结:所以基于市场规模、增长势头、竞争压力、用户个性等等综合考量,我最终选择在印尼做一次尝试。




02 如何判断印尼的造富机会?




把中国验证过的模式往国外复制是出海创业的第一选择,自己搞个新潮玩意是不太靠谱的。




我们中国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互联网高度发达,很多模式比美国还要先进,把中国的模式往外复制就是我们的优势。




方法论如下:




· 最大的赛道别看


诸如短视频、支付、综合性电商,这些事无论到哪里都没普通创业者什么事。




· 把中国独角兽以上的企业列个单子,看看哪些印尼还没有。


至于为什么是独角兽以上企业,这是因为印尼互联网体量大概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就是说中国一个10亿美金的公司复制过去就是一两亿美金规模,这才能勉强吸引资本市场的注意。




· 认真分析复制后的可行性。


举个例子:我当时在选项目时,考虑过很多方向,也纠结很久。当时我发现汽车之家印尼也没有,但后来我发现,印尼流行的车型就那几种,都是日本车,不像中国有很多豪车,流行的车型五花八门,可以做品牌矩阵,所以说在印尼复制一个汽车之家不太容易。




再比如Boss直聘这种方向。中国当年搞双创,互联网人才供不应求,这样一个背景下人才是典型的卖方市场,才催生了Boss直聘,因为大家都抢人才,才能让老板亲自出来和你谈。但印尼卖方市场是否存在,是值得怀疑的。






总结:所以你首先要想明白这些模式在我国为什么成功?然后再看看印尼环境符不符合这种模式的生长,一定要做好相应的调查,然后进行快速的验证。




03 我为何选择音频平台?




01:验证过的赛道。




中国的喜马拉雅接近50亿美金,荔枝已经IPO,头部几家平台加起来超过500亿人民币。




而且中国这些公司,怎么做起来的?方法论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都非常清楚了。培养网红、管理用户、产品更迭这些方法论都是可以往外复制的。




02:经久不衰的赛道。




我最初也考虑过陌生社交、美颜相机,但我担心这些产品只能火爆一时,无法恒久存在。




而音频是粘性比较高的产品,当时我和很多头部音频播主聊,得出音频并不是很多人想的知识付费工具,而是提供了一个陪伴型的场景。




我当时和《大内密谈》的创始人聊,他就做了个比喻,说好的音频节目,就像邻家的女孩,她可能不特别漂亮,但你天天看习惯了,一天看不到你就会觉得特别难受,觉得少了什么。






而且音频平台是能沉淀内容的,做的越久价值越高,比如知乎这些公司最后都不错,因为内容越来越多,平台就越来越优质。




03:在当地的竞争优势。




印尼现在还是有很多传统电台的,差不多有1000个传统广播电台。




但这些电台与其说是我的竞争对手,不如说是正在等待接盘侠的前男友,而我这个接盘侠已经跃跃欲试了,因为从传统电台迁移到互联网电台的历史进程在中国已经完成大半,传统的FM广播一定会被互联网平台所取代。






所以我们真正的竞品主要是Spotify等,但我们对它还是有一些明显优势的,这个就不展开说了。




04 发财远不止互联网!




我们前面说了,印尼互联网发展再快,其实占GDP比例还是低的,所以印尼还是一个线下市场。




中国最近最大的风口就是消费了,因为中国存在一个品牌老化遇上审美提升的问题,这种趋势差造就了消费升级等等。




中国发展太快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人们对审美、品质、甚至品牌的要求都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这就成就了许多行业中面向年轻人的新品牌崛起,类似江小白等等。






印尼其实和中国差不多,印尼人吃的果冻还是20年前的品牌,品质口味都过时了。




我甚至认为,在印尼做消费的机会比中国还好,因为中国竞争激烈,印尼不仅竞争一般,甚至还有供应有限及品牌缺失的问题。




中国在30年前,人们买东西是没有品牌概念的,一些杂牌去批发市场随便进点货,贴个牌,回来就直接开卖了。




印尼现在就是这样,但印尼经济实力可不是30年前的中国啊,人均GDP大概相当于10年前的中国,所以这中间就有个很大的空挡和机会。




而且印尼对品牌是有认知的,大家还是愿意用品牌货的,当地有很多高端的商场,大家都认可品牌,只是因为贵买不起,所以我觉得在印尼创造一些面向年轻人的、高性价比的品牌是有很大的机会的。






因为印尼人口年龄中位数比中国要年轻个七八岁,年轻人很多。




但有一点和中国不一样,就是中国的新品牌可以从互联网上开始做,但印尼它线下占比更大,你在印尼做新品牌还是要在线下做。




「 我举个实例,有一位华裔创业者,背后的资本由我们中国这边参与。有一个冰激凌的品牌叫做“艾雪”,它做起来的速度非常快,前后几年时间,不到5年吧,现在已经是印尼第一的冰淇淋品牌,年营业额20多个亿,当然我这个数字可能不一定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来核实一下,总之非常快。」




这个速度即便拿到互联网行业也是极快的速度了,而且它不管是从现金流,还是从生意角度来说都是一家非常健康的公司,全部都是在风口上起飞的姿势。




05 最后回答四个问题




问1:如何在印尼当地做调研?




答:印尼是一个要面子的民族,这是需要注意的,所以如果你在印尼做一些问卷调查,问他们一些问题,他们说的并不是他内心真实所想,而是以一种礼貌的的语气来和你说,所以你要多问他多往深里挖,讲究技巧。




问2:如何克服文化语言的不同?




答:这个就没有捷径了,你要到当地生活,争取融入到那去。




比方说我到印尼,不但在大城市,也到当地的一些中小城市,甚至到乡村里也都看了看,交流了下。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和印尼当地的一些创业者交流一下,中国在印尼创业圈并不是很大,你可以到当地去认识一下,有一些大家摸索出来的经验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问3:如何评价印尼员工?




答:印尼员工不像中国人这么勤劳。




我们中国人是以努力、勤劳出名的。而在印尼,我听一些创业朋友说,如果没有中国人看着,员工可能就不来上班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有一个合伙人级别的,或者是团队里做运营比较靠谱的人在当地看着,逐渐培养那边的人。




问4:如何构建出海团队的组织架构?




答:我觉得是中印两国都要有。




因为印尼那边做互联网研发是不靠谱的,印尼不像中国是一个理工科发达的国家,那边优秀的程序员很少,所以最好把研发在国内,然后把运营放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