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创新”,每一位企业家都非常激动,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创新实现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企业家谈“开放创新”时,他们看起来很反感,经常会说:“你谈开放创新,那不是在找外面的人合作吗?我们经常这样做,但效果一般。”
开放创新真的像很多企业家说的“找外人合作”吗?更何况,开放创新的第三方平台真的是创业者眼中的中介吗?
我个人认为,企业家的理解是错误的。与外人合作是开放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动作,但并不代表一切。
按照开放创新的理念,一个企业的开放创新就是开放自己的边界,整合整个产业链的创新资源为己所用,打造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大幅度满足客户需求,获得客户价值回报,实现各方共赢发展。
我国很多企业简单地将对外合作甚至外包R&D等同于开放创新,这不仅缩小了开放创新的内涵和外延,也曲解了什么是真正有效的开放创新。不仅得不到开放创新带来的高附加值,还会在多次外包合作失败后与开放创新产生矛盾。
从功能上讲,一个好的开放创新体系需要五大功能:需求管理、资源管理、联合技术研发管理、交付管理和客户需求后管理:
第一,需求管理。一个好的R&D和创意,甚至一个好的产品开发,都必须以客户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并脱离客户的真实需求。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劳的。投资越大,浪费越大。在需求管理过程中,客户的真实需求、用户使用习惯的洞察、国家政策的变化、竞争对手的新突破、标准的变化、专利的布局、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都是直接的影响因素。企业需要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找到客户的痛点,协调各方的影响因素,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才是创新的起点,R&D,否则肯定会导致R&D主线不清,浪费频繁,最终的产品或解决方案得不到客户的认可。
第二,资源管理。传统的闭门造车方式无法满足未来的个性化需求,没有最好的资源组合,也无法向客户交付最好的产品或解决方案。要实现开放创新成果的优化,资源管理是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客户资源、用户资源、渠道资源、专家团队资源、R&D机构资源、试产机构资源、供应商资源等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
三是联合技术研发管理。在新产品开发或技术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是企业想要什么,而是联合R&D机构能开发什么。企业在联合技术研发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未来产品要达到的技术路线和详细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在成本、功能、质量等方面要达到的标准,或者与竞争对手相比的突出优势,并与合作伙伴进行深度沟通,达成一致。明确R&D里程碑和交付周期,组建联合R&D团队,明确双方分工,明确决策流程分工和关键问题权限,并做好详细预算。
第四,交付管理。需要明确原型(手板)、测试、定型的节奏和职责,最终确定交付标准,完成量产分工,明确交付流程,打通从设计到产品到客户的全过程。
第五,客户需求管理。跟踪新产品的客户体验,及时发现客户遇到的各种问题,寻找不足,提炼优势,形成反馈形式,一方面指导现有产品的改进,另一方面为后续同类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同时,在客户需求后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新产品的引入挖掘新客户的需求,为产品的迭代研发提供需求支持,形成循环。
如果一个企业只把对外合作看成是所有的开放创新,就会看不到森林,错过开放创新全过程带来的价值提升。如果一个企业不深度管理外包的R&D,也会导致R&D结果与预期结果产生巨大偏差,最后为了“不丧失精神”而草草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