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意收件人名字 创业快递公司名字

快递大潮刚过,在这里,收件人希望穿上秋水。当他看到快递时,他不喜欢吗?那边,快递小哥看着包裹上精彩的收货ID,感受着当代网友脑回路的陌生感。今年的网友,以ID为马,驰骋网络,展现自己有趣的灵魂。

一千多年前,中国古代人行走在江河湖海之中,也有了“ID”,也就是所谓的“小名”。

“好”是名和字之后的称谓,历史悠久。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小名的由来并非始于宋代。春秋战国时期,封面已经超越了它的尽头。”春秋战国时期有“数”,如“鬼谷子”、“陶朱公”,是那个时代著名的身份证。

后来,“不”成为诗人兴趣的载体和人格的象征,取号成为文坛的一种繁荣风尚。

在文人对“豪”的喜爱浪潮中,涌现出许多有趣的有故事的id,有的自恋,有的开玩笑,摘录一两个,与大家分享。

“蔡子”变“菜籽”

在袁枚《随园诗话》中,有一个关于文人自号的笑话:

蔡郅的衬衫自称“蔡子”,以诗表现王永的运用。王说,“打油诗。蔡生气地说:“这个《文选》阳性体叫什么名字?”说,“如果油菜籽没有上油,为什么还要上油?

据说有一个叫蔡的学者,自命不凡,觉得自己的才华不逊于先秦诸子,自称“蔡子”。

这个平日里乐呵呵的“蔡子”,布置了几首诗给朋友老王看。老王看了,摇摇头:“打油诗。”

蔡子生气地回去:“这是用《昭明文选》当模特写的。怎么说也是打油诗?”

老王慢吞吞地说:“你是个‘菜子’,菜子不出油,什么都能出油?”

三言两语,“蔡子”的ID从光荣称号变成了油料作物,顿时语塞。

“纸糊泥塑”的笑谈

《明史》中,有一段很无厘头的君臣治国记录:

明宪宗七年,大明的天空出现了异象,皇帝召集大臣商议政事。当时宦官手里握着沉甸甸的权力,在讨论开始之前,他们给了几个公务员一个下马威:不要说太多,不要胡说八道!在大臣中,内阁首辅万安是一个身居高位的懦夫。听了这话,他害怕了。

在讨论国家大事的过程中,其他朝臣都有自己的建议,皇帝要么点头应允,要么说几句套话。

轮到万安的时候,他先看着皇帝,表情趋于不耐烦;看着太监,脸色变得阴沉起来。怎么办?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安绥第一呼万岁”——,万寿夫第一记,不会建言献策,只有激情和“智慧”

慧”。从此万安得到一个雅号,“万岁阁老”。


万安并不孤独。


当时,以刘吉、万安、刘珝为首的内阁,三人都碌碌无为,人称“纸糊三阁老”;


正所谓“将怂怂一窝”,六部尚书也如此照搬,日常不务正业,被叫做“泥塑六尚书”。


古人取号,态度之幽默,用词之精妙,角度之刁钻,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拗相公”


王安石改革失败,辞别皇帝,走在家乡的泥路上,一定不知道有人会送他一个千古留名的个人专属ID——


拗相公。


王安石有多执拗?


当年推动变法时,因政策太激进,时人皆有所忌惮,这位先生只说了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改革如此,日常生活也是如此。沈括在《梦溪笔谈》写王安石,说他生了病,人家送他一味紫团山人参,王安石坚决不受,还得傲娇地说一句:“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


也难怪冯梦龙《警世通言》里这么写他——“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温八叉


唐代是知识分子的盛世,考科举的、写诗词的如过江之卿。这个时代,有位才子横空出世,让在科举考试面前折腰的书生们顶礼膜拜。


他就是温庭钧,有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雅号“温八叉”。


他出身没落贵族,样貌难看到人送外号“温钟馗”;日常生活也是“士行尘杂,不修边幅”。


但他太有才华了,有才华到什么程度?


先介绍下背景,晚唐科举要考写律赋。律赋既讲究对偶,又限制音韵,很多考生在这一关折戟沉沙。


可温庭钧写律赋,下笔如有神。律赋要求有八韵,温庭钧叉着手思考片刻,就能作出一韵,叉八次手之后,佳作即成。在考官和其它考生的诧异注视下,扬长而去。


因此名动京华,人送外号“温八叉”。


还有后话,温庭钧因为喜欢写诗讥讽权贵,虽才华横溢但屡考不中。因此,叛逆的“八叉”走上了 “枪手”之路,向科举制度证明:我考不中,但我可以帮别人考上。据传,“八叉”最传奇的,是在一场考试中,帮八个人代考完成律赋写作。


可以想见,在当时的晚唐书生心中, “温八叉”大概是“锦鲤”一般的存在。


“六一居士”


北宋时的大文豪,欧阳修,前生入士林,老来居山林,给自己取了个号:六一居士。


他这辈子入世的时光很精彩:


开一代文风,是当年无可争议的文坛领袖;


同时又是史学大家,主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官场沉浮中,他也堪称知识分子的楷模,生前做到参知政事的位子,死后还被追赠“文忠”的谥号。


这都是无上的荣光。可被这种种荣耀加冕的欧阳修,在晚年留下了一首诗《画眉鸟》,里面有这么两句: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勋章光荣而滚烫,但同时是一种禁锢。面对皇帝的苦苦挽留,欧阳修选择了辞官,去往林间,过另一种陶渊明式的生活,在《六一居士传》里他如是写道: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一万卷的书,一千卷金石古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个老翁,见过了金殿、玉带、冠冕的欧阳修,选择了这六个“一”,在林间自在地做“六一居士”。


“大痴道人”


在中国美术史上,有位不朽的巨匠,他就是《富春山居图》的作者黄公望。在许多画作中,他都在落款处都留下了自己的ID,“大痴道人”。


什么是“痴”?


那是一种孤独中的坚持,对一件事物绝对的专一和执着。


黄公望不是那种书香门第、养尊处优的画家,他一生坎坷,出身贫苦,中年入狱,后来做道士,在江湖中行走,以山水入画。世人对这样一个“边缘人物”,当然是笑之轻之贱之。


黄公望听着这些喧哗,不以为意,转头继续专注于山水之美和丹青之色。


他给自己取号“大痴道人”,就是告诉自己:大痴者方能成大道,痴于画者方能成就不朽之作。由此,我们才能看到那副七年绘成的《富春山居图》,追忆那大痴道人的空谷长啸。



互联网上,ID是一个人的标签或情绪的载体,表达着无厘头的诉求和谐谑的吐槽。


可在古代,古人的“ID”总是有故事的,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一个古人ID的背后,或是千百年前人们口耳相传的一段笑谈,或是一个书生对故国往事的执念,或是一个隐逸者、超脱者的价值观......


闲来无事,不妨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看看,那是另一个时空的浓缩的人生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