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南昌高新区成立30周年。2020年12月,为庆祝南昌高新区成立30周年,南昌高新区组织国内外有奖征文大赛,回顾30年发展历程,展示30年发展成就。本次比赛共收到研究文章、论文、报告文学、散文、随笔、新诗、散文诗、旧体诗、相声、短剧、歌词等10000余篇参赛作品,受到国内外各界6000余人的好评。优秀作品特选展览播出,以飨读者。
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高新开发区创业记
作者:胡捷
那些永远不会错的名字,熟悉的建筑,那个时候我骑自行车的城市角落.心中常被触动的记忆,总是在拔高楼、一次次剪彩、一个个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或是在一缕阳光透进来,一股花香飘过,一股微风拂过,倾泻千百遍的瞬间,心中充满激情和自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三十年来,她的技术、工业和贸易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但谁能想象,当时有五个人半,带着满腔的激情,以8万元的启动费,白手起家,开始了这幅壮丽的画卷。
1991年初,春节只有三天假期。第四天,我要去南昌工业技术开发中心工作。在江大南路10号大厦前,我见到了市科委副主任周,市工业发展中心同事万润生。他们告诉我南昌将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期办公地址就选在这里。周对我说,“小虎,这栋楼的南楼。你家就住在附近,让你干吧。”就这样,我正式开始接触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初创。
2月底,市政府确定了开发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他叫肖友水,我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来开发区的场景。那天,是春天。毛毛在下雨,但是天气并不冷。一个男人骑着自行车来到大楼。他的雨衣挂在自行车水龙头上,他没有穿。当时,大楼里没有任何标志。我问他在找谁。他说去看看。我说还没准备好,都是空的。他坚持要笑着进来,所以我只好陪他逛了一楼的大厅。我走的时候他说他姓肖,我才知道他就是即将上任的导演肖友水。
很快萧友水正式上班了。当时我们在钟芳大厦一楼东北角,用的是北楼
535480" qid="6581777074619471117" mention-index="0">赣江大学闲置的许多桌子,隔出了一个空间。又借用五张,一张桌横着放最前面,另4张两两并在一起,拼成了一张大会议桌,肖有水、万润生和我、司机徐志红(当时并没有工作用车,他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加上省科委派来的高级工程师谢冠奇,算上还要在市科委上班的周斯珑,他每周会来开发区几次,算开发区筹委会的半个人,五张桌子、六把椅子,就是我们这五个半人,组成了筹委会最初的工作人员。带着火热的心,我们这老中轻结合,没说二话,就这样一切从零开始摸着石头干起来了。我要整理的中房大厦,一、二楼是大厅,原来准备作为大型商场用,两边分南北楼,共七楼,没有电梯。当时北楼是赣江大学在使用,南楼准备作为宾馆用的标准客房,我们要把南楼改造成给入驻的高新技术公司使用,作为高新区最初的孵化用房。这期间,为了尽早迎接新办公司入住,我们这几人日夜加班,用最快的时间把南楼的水电全部接好,卫生打扫好。同时,一、二楼大厅,也开始进行隔断,备留给不断申请入驻的高新技术公司使用。
办公地点确定下来后,我们首先得把单位门牌挂上,要让别人知道南昌也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万润生不知从哪叫人用三轮车拖来了一块硬木牌匾交给我,对我说,“小胡,你就用这块牌子把我们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几个字写上吧”。钱是没有的,我只好找来能写一手好字的同学廖小华,请他帮忙,免费为我们写好牌子。因为白天他要上班,我们就利用晚上时间,他写好后,我用黑漆再把字填好,在办公室熬了三个晚上终于写成牌匾。在一个周一的早上,肖有水主任从家里特意带来了一封鞭炮,在鞭炮响起声中,我们四人齐齐注视着肖有水和周斯珑两位领导庄严地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牌子挂到了中房大厦门框上,时间定格在此刻,我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从此,这栋大楼就叫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工贸大楼。
因工作需要,3、4月的时候,市里又派来了几个工作人员。一个是市委党校来的龚小山,一个是财大的优秀教师黎超,黎超因学校工作离不开一个月后就回学校去了。

这段时间,龚小山和我的主要任务是置办办公桌椅和办公用品,市政府批给我们8万元开发区开办费,管委会所有的支出都在这里了,用更少的钱办好更多的事,省好每一分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那时还没有南京路,北京东路到谢家村为止,公交车也只能到谢家村,出行都是骑自行车,为了省钱置办办公用品,我们从上海路口的京东商场(现恒茂商业的位置)到象山路的原洋船头边上的商场(象山南路和孺子路的交叉口),一路比货,从当时南昌的最东面走到了最西面。最后在洋船头商场买了8张桌子、几个铁皮柜、一些办公用品和几顶草帽,还磨着别人送了一个挂钟,挂在我们简易办公室。这段时间,我还兼做出纳,学制图的我,把给大家买家具开出的第一张支票,愣是写成了一张仿宋体、美术字的制票,直接被银行拒收而作废。
大厦装修工作推进很快,不多久,陆续有公司入驻。我们的办公楼都是免费给入驻的公司使用,他们只需要交纳很少的水电费用,而我的工作也逐渐从办公楼整理转向为公司做好信息登记和服务,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解决公司的对外联络的问题,难题很快又出现了。
那时装电话可不容易,申请安装一门电话要6000多块钱,并且很难申请到。公司开办必须要对外联系,当时也没有手机,通讯受阻将严重影响高新区发展。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马上行动起来,第一时间找到电信局单独签立协议,花十多万元从广场的电信局单独拉一根电缆线过来,再同一家入驻通讯公司签订安装程控交换机协议,购买了一台吉安834厂最新生产的程控交换机,有了这个机子,接三根电话外线就可以设很多分机,我们再从总机为各个企业转接。最终,管委会花了二十多万元,把通讯问题全部解决了。最多时有80多个分机号码,我全都烂熟于心,快速拨号。这里,市财政局及时给了我们两百万的低息贷款,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开发区的最初管理范围确定下来,包括政策区和起步区。政策区面积6.8平方公里,从洪都大道的南京路口开始,到原南昌大学这一片,起步区0.3平方公里,即现在火炬广场这一段,有待建设,江西五湖色织布厂就是这里最早的企业。这段时间,开发区筹委会又增加了两位工作人员,谢小宝和刁旭,谢小宝负责项目审定,刁旭负责起步区建设。
当时全国都在高新区创办的热潮中,我们这老中青结合,一心要把自己的高新区做出来。来到开发区的企业,除了政策上给足支持,生活上所有的难题,我们也全力解决,没有电话我们拉,水电坏了自己修。泰豪、科瑞等一批企业,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1991年5月,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江西省科技大会暨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大会在江西饭店隆重召开,会上,时任省长吴官正作了重要讲话,并宣布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会后,时任市长蒋仲平与我们开发区前期的工作人员亲切合影。

回忆一幕幕,创业的艰辛历历在目,没地方吃饭,我们自己带锅碗瓢盆来做;没地方午休,我们就听肖有水主任讲述他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的故事。但那更是激情高涨遍地干劲的黄金年代,我们亲手播种下满地希望,再带着自己充足的干劲、饱满的热情全力奋斗,激情仿佛永远都用不完。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三十年步履铿锵,祝福高新区,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