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楼“无人零售货架”造就了新的资本风。
郭晓梅的创始人严利民第一次得知办公室没有方便的货架,是从杭州的一个朋友那里听说的。当时也叫“小吃墙”,磨损率3%左右,三个月销售额七八千元。这两个数据让他对这件事产生了兴趣。
严利民在阿里巴巴还在做“聚性价比”的时候,就瞄准了办公用户。如果这个东西还能再做一次,就算是“常客”了。
于是,他立即开始推断这个市场有多大。严利民意识到,这是一个一年不到500亿元的小市场。“即使一、二、三线城市的一只独角兽杀死了所有竞争对手,一个人100%的垄断也是一个不到1000亿的市场。”
但颜立民对这项业务价值的判断在于流量。在成都试运行阶段,根据郭晓梅提供的数据,每次结算3分钟内就会有订单上门。
因此,他明确告诉界面企业家记者,从上半年整个赛道来看,上半年写字楼的无益货架不会太大,而只会是一个上百亿的商家。
在目前的上半年,严利民形容它是“搬运箱子”。O2O和O2O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一时期的重要环节无非是选品、物流、仓储。目前这些系统都是郭晓梅团队搭建的,包括供应链上游的集货、中转仓、配送。
虽然模式比较重,但颜立民坚持自己踩所有坑。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他才能找到正确的位置,知道用户体验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当然,在多年电商模式的影响下,整个生态中有很多基础设施、第三方物流等解决方案,他也不排除未来借助合作伙伴让自己变轻的可能。
因此,密度成为这个行业的关键点。这种密度驱动的模式,也意味着第一个客户落地点的选择更加重要。
“我们从一开始就偏爱这家公司。这种偏好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找TMT、互联网、高科技公司,而是公司本身的一些特点将决定这一业务的质量和后续推进的动力。”闫利民告诉界面企业家记者。
一般来说,郭晓梅的货架都不愿意进入员工流动性强的公司,比如纯销售和客服公司。严利民认为这类公司的员工对公司没有忠诚度,没有服从管理的意识。
“我们特别喜欢那种每天都呆在办公室,流动性相对较小,加班强度较高的公司。这是一家相对优质的公司。”阎立民说。
交谈中,颜立民不止一次说自己是后来的选手。除了现有货架形式的前辈,他还面临着以冷链形式入驻办公室的对手,如每日优鲜、易果鲜等。
严利民认可冷冻冷藏柜产品形态背后的对应需求。他肯定会去做,但不会为了占领一些消费需求而大动干戈,否则背后会有他无法承受的成本和损失。
另一方面,快速消费品在办公人群中所占比例较高,而生鲜和冷藏商品仍然很少。因此,他没有看到冷链轨道上的马太效应。目前一个城市只有几百个点,还不到规模,大家还在同一起跑线上。
说到“快销品”的竞争,郭晓梅应该如何脱颖而出?
从严利民的角度来看,快消品的SKU非常复杂,除了饮料上的集中头部效应,大部分食品和零食其实都是百里挑一。在JD.COM或天猫,寿命更长的SKU数以千计,一个7-11的家庭也有2000-3000个SKU,但60个SKU已经达到了无人便利货架的极限。
所以颜立民说:“当你要选择30-50的时候,一定是买方模式。你会发现产品的选择变得非常重要。所以一定不一样。”
有过“拿好货”经历的颜立民,在零食方面积累了几十个品牌合作伙伴。因此,郭晓梅有自己的资源优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独家优势。在团队带给客户的SKU榜单中,会有三个像松鼠这样的线上品牌。在超市和便利店没有渠道的情况下,如果用户不想承担网上下单的时间成本,郭晓梅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
除了圈地和商品差异化,第三个竞争点在于产品本身的服务。目前郭晓梅2-3天实时监控补货情况,更换率为每月20%-30%。目前正在成都试运行
营网点来看,单个货架日流水在100元左右,月营业额在2000元左右。如果不打补贴战、发红包,阎利珉认为两个月之内是可以看到单点盈利的。产品之外的运营上,阎利珉显得很自信,“淘系的团队最擅长的就是运营。”果小美在入驻某一客户公司的时候,会提供6个套餐,并且根据这个公司的性别比例、加班强度、行业属性、消费能力、写字楼的业务,初始化就会有对应的套餐。
比如说成都的一些网游、手游、动漫公司,程序员大多是男性,加班的强度也很大。对应给他们的夜宵,就是泡面、自热的火锅、火腿肠、可乐等等。等到女性居多的公司时,套餐里可能又会增加酸奶。
在更精细化的运营上,到无限循环的补货的时候,果小美会让用户参与到选品过程中。如果销售额到达一定数字,团队就会给客户一个换品卡,对方可以在线上自己换3-5个SKU。
这种系统化的运营之后,阎利珉对用户的复购率也相当满意。“我们渗透率是2/3以上,超过65%,相当于100人的公司,这个终端进去以后,5个工作日内有65个人尝试购买。”
为了避免用户出于猎奇心理购买,他们又把复购率往后推了三周。结果发现,在67.5%有购买行为的人当中,这三周里5个工作日有2单以上的约77%,有5单以上的约35%,10单以上的约14%。阎利珉认为这相当于有1/3的人天天在买,并且久而久之养成了习惯。
果小美现在的每个商品上都印有二维码,用户可以直接对单品扫码支付。试运营期间耗损率在3%-4%。
但目前他们并不打算采用进一步的防盗技术,诸如摄像头之类的监控设施,阎利珉觉得那只会增加用户负面情绪的存在,就算拍到了也不可能去追回。况且,在选择搁置点时,货架会尽可能处在“流量大、且众目睽睽之下”的地点,而不是茶水间这样的地方。
解决完上半场的问题后,才有资格进入下半场,而果小美更看中的也是下半场,在这里,无人便利货架是流量变现的可能性。
这是因为,如果它一旦成功覆盖办公室群体的刚需,那么它就能获得办公室最高质量的消费者群体。渐渐地,这个便利货架就会变成低成本获取高价值客户流量的新渠道,也有机会改善如今线上获取流量变昂贵的困境。
在阎利珉的观点中,当一个城市铺到1万个点时,才有可能切换半场,整个赛道开始向流量变现的方向倾斜。也只有到那个时候,他才会真正关心利润率的问题。也只有到下半场,更加激烈的竞争才会浮出水面。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果小美拿到了超1亿人民币的融资,“大战在即”是他解释近期融资频率高的原因之一。
到那个时候,他希望能将获取到的办公室群体价值最大化,而其中一个渠道就是平台化。
“我们未来有可能把它往平台化发展,自己做这个事儿就不符合大的趋势,因为社会化分工会越来越精细化,每个公司、每个组织所擅长的事儿也不一样,现在更多的是合作。”阎利珉说。
“但是这个事情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不是说自己轻就真的轻了,而是要有轻的能力。”他进一步补充解释到,“你不把客户的信用体系建起来,不把体验全部统一,不把反馈机制、奖惩都变成平台里面的一个基础设施的话,就不可能让自己变得很轻,否则的话就会失控。”
事实上,果小美已经开始了平台化的尝试。之前有客户公司反映了下午茶的需求,果小美就在当地找了合作伙伴,在B2B的关系下对方也顺利进入了这个领域。
眼下,果小美收拾好了在成都跑出的经验,决定进入北京。而今年的规划是在包括成都、北京在内的一线城市,铺8000-1万个点。
尽管手头粮草充足,但阎利珉还是认为市场和人才是比较烧钱的两部分,而选品和供应链也同样重要,“如果一个地方出问题了,在上半场基本上活下来的可能性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