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瓶元气森林仅需5块,临期食品到底香不香
文字|吴明辉
编辑|王一粟
精致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相对不太丰满的钱包并不冲突。
豆瓣、百度贴吧、知乎等各大论坛都有不少关于“薅羊毛”“省钱”“捡垃圾”的主题帖。在他们身上,你可以看到“300元一个月”的混世魔王,也可以看到小布尔乔亚教会你用最少的代价过上最精致的生活,其中“临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在北京望京SOHO工作的大刘(化名)告诉《商业数据派》,进口的临期食品专营店都在附近开店,虽然周边便利店很多,但都拿不便宜,每次下班店里都有人,后来卖得好的货架都卖短了。
“从红糖和坚果降价1%,到网上名人巴黎水和进口啤酒降价30%,越接近保质期,越便宜。扫货的感觉特别爽。”
凭借“线下Vipshop”的噱头,临期食品的生意异常火爆。
《商业数据派》加入豆瓣上的成都本地临时美食群。通过在群里潜水,发现成都专门的临时食品店很少,但是在网上,比如“美食季”“美团”,可以体验到临时的美食。在大神手把手的教导下,笔者确实在某平台上购买了超高性价比的产品。五瓶袁琪森林只需要5元。
在潜水的这段时间里,发现购买临时食品的年轻人大多是90后和00后,其中以小白领和刚步入社会的学生居多。“在上海和北京,早就有了食品仓库等临时食品商店,但最好的生意是最近新增的进口临时食品商店,比如好卖和莱特销售。”陈晓彤(化名)向商业数据组解释道。
从在超市等待“19: 00打折”的家长,到通过美食季等平台低价购买零食的年轻人,再到挤入便利店抢夺进口食品的望京白领,临期食品的受众和渠道越来越成熟,但如何经营临期食品,临期食品是否是好生意,还有待商榷。
临期特卖是个什么生意?
临期食品在中国是一个新旧概念。旧的指的是临期食品等产品,早就出现在“江南皮具厂倒闭”“末日封”等销售套路中,而新的指的是确切的临期食品概念,直到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才提出。同年,北京市工商局制定了“食品临界保质期”六级标准。
(数据
来源:北京市工商局)临期不是过期,在这里有个误区。通常,普通人将还剩十来天即将过期的食品算成临期食品,在六级标准中临界期最长也为到期45天,但实际上在零售环节临期食品离过期还要更早,在电商渠道一般仓库保质期超过1/3就很难入库了,而一般的大卖场保质期超过2/3就得下架,这给临期食品的二次流通留下了足够的操作空间,临期食品的生意也就应运而生了。
按销售模式来分临期食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代是小卖店销售,简单的来说就是低配版好特卖、饴食货仓;第二代是直营店销售,也就是品牌方开设的直营店;另外,随着社区团购和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兴起,借助社区团购的风口处理临期食品,通过直播打折实现快速清货异军突起,但这几个发展阶段是并存的。
目前临期食品的主要玩家有上游的供货商、经销商,中游的临期食品折扣店、超市、电商平台与微商,下游的个人消费者与公益机构。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操作的方式也不同。

(数据来源:艾媒咨询)
在上游,超市供货商等可以直接将临期货款直接批发给同一级的食品囤货商,也可以将其处理给中游的社区团购、电商平台与折扣店,但利润最高的还是直接开网店处理给消费者,这样利润更高。据一位从业人员透露,一箱原价六七十的牛奶,如果以临期食品处理在最上层的价格最低10块,12块就能拿到,如果将其批发出去出价可能在16、17块,但如果直接卖给消费者其出价可能是30多块,利润空间大得多。
而在中游,他们需要与超市供货商、食品囤货商建立稳定的联系,以保障有长期较为稳定的货源供应,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曝光机会吸引消费者,通过会员、社群等方式留住一批核心消费者,从而实现一个完善的商业闭环。
最后处于下游的普通消费者们,可以选择网络渠道购买临期食品,也可以选择去超市、专卖店购买临期食品,还能通过小程序、社群与上游的供货商建立联系直接下单,基本不愁买。
临期特卖如何玩?
艾媒咨询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如以5%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甚至超过1500亿,从宏观角度来看临期食品有着广阔的前景。
但相关从业人员“大胖”表示,临期食品并没有想象中丰满,自己认识的好几个同行都已转行了。大胖举了个例子,2020年其用8万块的本金买入了2000箱牛奶,10天兜兜转转全部出手后,其一箱的净利润也就5毛,也就是说10天大胖一批货仅赚了1000元,但如果一个月没有及时脱手一箱奶就得赔进去1块5,风险与利润不成正比。
不过相对于大胖这种“野战军”,像好特卖、好食期这些正规军的日子似乎要过得好一些。爱企查数据显示,好特卖目前已经实现3轮融资,在北京、上海两地已经开设了多家门店,并且明确表示还将继续扩张;而好食期目前则拿到了阿里巴巴的投资,目前其已完成5轮融资了。为何大胖在临期食品中折戟,而好特卖、好食期却仍在扩张?不妨以其为案例,看看其究竟是如此操作的,或许还是从中看出一二来。
首先在选址上,好特卖目前仅在北京与上海两地设有门店,并且好特卖的工作人员告诉《商业数据派》,目前好特卖在上海是开放加盟的,但在北京和其他城市暂时不考虑加盟形式,只做直营。在具体选址上,通过地图可以发现好特卖基本上都分布于人流量多的办公区、租房率高的小区,这样的选择策略或许是因为这些地方年轻人更多,氢元数据在其报告中表示年轻人对临期食品的接受度更高。

(数据来源:氢元数据)
“多选休闲零食与饮料,品类可以不固定也可以不用太多,但是每日一定要一两款有特别便宜的爆款做引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临期食品行业从业者说道。其实这样的选品策略在好特卖身上也能看到一二,据悉好特卖望京店SKU才2000,但是从望京店购买过的消费者口中得知,其店里每日都有优惠力度极大的爆款商品,出现货架秒空是常态。笔者也加入了望京店的会员群,发现最近将新品发布时间由头天晚上改到了第二天早上,而这些便是当日吸引流量的爆款商品。

据好特卖消息,门店七成商品为进口的生活刚需品,三成为本土的快消品,同时,公司已与数百个品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与奥维思、联合利华、宝洁等一众供应商进行深度战略合作,以保障货品的质量。
从近几天的实际体验来看,好特卖商品的实际价格基本折扣在3-5折,虽然没宣传中的折扣低,但这个价格对消费者来说也有足够的吸引力。
那么以3-5折价格销售赚钱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位临期食品连锁便利店创业者告诉《商业数据派》,这类门店的主要成本主要在房租与运营上,一线城市150平每月房租在6-18万不等,而三四线城市的房租仅占收入的1.5%,在用人上一家门店店员不超过6人,算下来平均坪效达到了1平1万,低于盒马鲜生、山姆会员店,但是远高于普通便利店。
既有利润也有风险
临期食品是不是个好生意呢?用大胖的话来说,就是既有利润也有风险。
在阜阳市新村镇一个不足6万人的小镇上有一家临期食品折扣超市,据老板介绍这个店两层共1300平,雇了10来个人,每个员工工资是2200元,一个月员工日常开支差不多两万多,加上房租这些成本共计4万5左右,整体算下来其毛利率为25%左右,一个月净利润差不多就有十来万。但是,铺一层货需要40多万的货与50万的库存,临期食品保质期短,稍微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对资金链造成极大的压力。
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临期食品是越来越受欢迎的。氢元数据在报告中指出,以一二线城市为主的部分地区居民已经由最初的追求低价商品,到追求品牌、个性化消费,再逐渐进入“趋于理性、平衡价格与品质”的新消费时代,所以一些一线品牌、进口食品在保障保质期限合规且口感没有问题的前提下,许多消费者都表示愿意尝试。
更何况临期食品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地区早已成为常态。例如201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设的全球首间剩食超市WeFood,2017年在德国开业的超市The Good Food,都是专门打折出售各种临期食品的专卖店。
除此之外临期食品还有一定的社会价值。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为流通效率低而造成的食品损耗高达上千亿元,临期食品不说能避免绝对损耗,但也能减少一部分合格食品的浪费,并且还能让一部分食品企业顺势回血一波,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6月底,中国食品行业亏损总额达75.4亿元,累计增长19.3%,发展临期食品有利于缓解这一现状。
但在临期食品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品质参差不齐、以次充好等混乱现象。笔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临期食品,其中发现在以大礼包为名的临期食品中,就有不少消费者给出差评,表示礼包中的商品多为超市卖不出去较为难吃的零食,并且数量也缺斤少两,更可恶的是其中还掺杂着少部分已过期的食品,极易当成正常食品被消费者吃下去。
不仅仅是网络渠道,在线下门店购买也可能遇到坑。此前南方周末就有报道,上海闵行市场监管部门就有抓获修改伪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案例,现在纸箱上写着“已改日期”字样,这些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很难看出来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临期食品将会加速效率流转,或能在这届精打细算的年轻人中闯出一片天地。但目前其仍处于粗狂发展阶段,北京的张律师表示,希望能尽快推出临期食品细则,让商家、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多方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