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证通常是指将本人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非法挂到非工作单位名下,以谋取报酬或其他利益的行为。挂证现象不仅影响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健康发展,还扰乱相关行业秩序,给公共安全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带来隐患。
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严厉打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行为,曝光了一批持证人员黑名单。
但记者调查发现,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挂证现象仍屡禁不止。这种现象背后是什么样的利益关系?
学生考证挂靠挣钱
赵兰(化名)目前是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但是,他的本科专业是工程造价。
大二时,赵兰通过了《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和《住房和城乡建设专业人员在职培训考试资格证书》(属于所谓的“建筑八员证”——。随后,赵兰通过中介将这两份证书与两家建筑公司联系起来。一年半的时间,他赚了近6000元的收入。
"一些学生仍然通过证书赚了一些钱."赵兰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班上很多学生在读本科的时候都在挂证。
赵兰告诉记者,每次资格考试后,很多中介都会来学校领证,有的中介甚至会找“联系人”帮一些学生办理资格证书。
“大部分学生都在找中介,有些合格的学生把资格证书挂在家里或熟人公司,不用通过中介。”赵兰说。
虽然最后他能拿到钱,但对于赵兰来说,他还是觉得自己被对方公司算计了。
由于《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和《住房和城乡建设专业人员在职培训资格证书》不能同时挂钩,赵兰在第一年就签订了《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并在与有证书的公司签订合同后两周内,收到了证书费2500元。第二年,赵兰没有再签合同,而是与对方口头续签了合同,并同意将相关证书再链接一年。但是挂证的公司半年后临时变卦,声称因为某些原因只能挂半年,交了3000多元后通过中介把证寄回赵兰。
“外企有这个问题,联系起来也不方便。但是,这只是公司的问题,不是中介的问题。我帮朋友通过这个中介过证的时候,他收到了全额。”赵兰说,有证书的公司暂时改变了主意,中介也觉得委屈。所以收到证书后,他发了一条微博表达不满,并没有过多追究此事。
赵兰也通过悬挂证书获得了“经验”。挂证的时候,他也要注意“规避风险”,只挂“资质”,不挂“项目”。
“我们只挂资质,不挂项目,因为挂项目就要承担风险。如果出了问题,公司不愿意承担责任,你就要承担责任。因此,需要在合同中注明,对方公司的资质只使用证书,在工程招标或施工过程中不能允许对方使用。”赵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