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是在线教育行业的企业家。从2014年到现在已经五年了。在此期间,我公司已经融了5亿元左右,还烧了6亿元。现在钱已经烧完了。经历了书上上亿的意气风发,舞台中央的飞扬跋扈,竞争对手的污蔑攻击,核心团队的集体离场。
本文来源于微信官方账号|鲸媒作者|老加州丹丹面
像我们这样的创业者只有两种极端状态:要么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站在人生顶峰;要么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全盘否定。这种极度的自负与自卑一直充斥着我的内心,一刻不能安宁。,人从来没有中间状态,但是普通人的平稳状态和心理自主创业都没有了。太舒服的状态会折磨死我。
五年的创业经历让我失去了很多,但也收获了认知或行业资源。五年是很短的时间。回首往事,就像昨天。五年是很长的时间,再也回不去了。最终,我用了五年的时间,才与世界和我的心达成和平。
今天,我想写下我五年的创业经历,送给还在创业,正处于寒冬的你,最后送给自己。
1
人一旦有了和命运叫板的筹码
就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2014年,30岁的我已经厌倦了为别人打工,手里只是有些钱和资源。终于,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和自我效能,开始了这段创业经历。
创业就像很多人换工作一样,是内心对现状的不满。我受不了为别人的事业而活,总觉得应该做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事情。这种心态就像租房一样。即使能租到200的房子,我也会选择只买50的房子,因为50的房子完全属于我。
刚开始的时候,身边一个创业的朋友问我:“大多数创业者都是梦想驱动或者理想驱动。你是哪一个?”
我告诉他不,我要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自由。亲手做一点事业,哪怕我的舞台很小,只要能站在我的舞台上就足够了。事实上,人们很难安定下来。一旦有了一些金钱、资源和筹码去挑战命运,就无法抑制内心的冲动和自我效能,也无法忍受平淡的生活。
为什么有些不想创业的人选择创业?我认为这是被迫的。比如老余被北大开除后创办新东方,就是因为被逼到那个位置。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挣扎,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筹码冲出生活的沼泽。
幸运的是,我创业之初有一个500万人民币的天使。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我不能卖掉我的房子。每一轮融资后,创业者的心态都很嚣张,会进入一个嚣张的高峰。现在回想起来,五年前我创业的时候拿到了500万,这让我的心思偏离了预期,这件事情造成的后果或者成本直到五年后才明白。
这是怎么回事?我认为这是过去整个蓬勃发展的风险投资圈里每个人都犯的一个认知错误。
2
投入产出比到底衡量了什么?
什么叫投入产出比?
今年暑假期间,在在线教育企业,
ta-gid="16547859" qid="6527562933663175940" mention-index="0">作业帮、猿辅导、学而思都是几个亿的资金往里投,多的时候十个亿也往里投,但最后换来了多少收入呢?大家预期的是用1个亿的投入换来1个亿甚至2个亿的的收入,但实际情况是投入1个亿只换来了几千万的收入,这种情况肯定就是赔的。既然大家都把投入产出比作为一个核心的指标,但为什么还会发生上面的事情?
终于,我从上一代的创业者身上找到了答案。
上一代的企业家在创业的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投入产出比,他们就是逼着自己去想一件事情——能不能没有投入或者用很小的投入,换来高产出? 他们很多时候考虑的是商业本质,教会大家如何赚钱。
柳传志、俞敏洪最开始的时候没钱,更不会有人投钱,这种情况下只能靠自己赚钱。所以越是资源紧俏的时候,才能逼着机构/企业家去找寻最具商业本质的东西。
我们这批创业者往往忽略了商业本质,考虑的是我先去融钱,然后用融来的钱砸出一个市场。
通过两代创业者的对比,我们已经能够看出大家对投入产出比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误解。
我们这一代创业者普遍会忽视的是什么?
普遍考虑的是商业上我怎么用100万的投出,换来200万或者300万的收入,这样我就算赢了。但实际上这背后的很多问题因为这100万而被掩盖,没有完全解决。

比如:组织问题。创业时候你肯定会把最好的团队留下来,不好的淘汰,但是有钱的时候,团队安于享乐,效率低下。
比如:产品问题。创业时候想的是产品迭代创新,但是有钱的时候,通过大量补贴,好像也能做出200万的收入。
比如:流量问题。创业时候会花大力气做获客和免费流量,但是有钱的时候,似乎靠投放就能触及用户和获取流量。
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好像用钱都能解决,钱已经变成了万能。
什么时候该谈投入产出比?
就是你先过了从0到1的阶段再说。从0到1的问题,你应该去找自己的商业本质,从1到10的问题,才是投入产出比解决的。
以前的观点:钱只是作为一种生产剩余。
现在的观点:钱已经快成一种生产资料了。(和锄头、耕具一样的生产资料)

3
人们是因为选择而相信
并不是因为相信而选择
为什么资本寒冬对企业的影响这么大?
从2018年开始,我们能看出市面上的很多企业其实都没有抓住商业本质,资金链一旦出问题,企业马上就会受到影响。但凡渡过了从0到1的企业,资本寒冬对他的影响就会特别有限。决策者收紧一下支出、提升一下人效,这些东西就都上去,这些都是商业的本质。
从0到1是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建立的关键期。如果你忽略了商业本质,单纯的觉得有钱就能有收入、有流量,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件事情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斯通见惯,只是在教育行业里,大家还觉得是一件挺新奇的事。ofo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有一天我的投资人有田告诉我,因为跟谁学已经上市了,而他的大班课做的非常好,今年暑假的教育赛道里,大家都在学着做大班课,包括作业帮、猿辅导,但是至今来说,我们觉得大班课做的好的、各方面都做起来的,仍然只有跟谁学。
我们可以看到事物本质是什么?
到今天为止,猿辅导大约融了6亿美金、作业帮大约融了9亿美金、跟谁学大约融了5千万美金,并且做到上市。融资最少的跟谁学好像也没有做的多么差劲,这是怎么回事?
大家评价一家公司的好坏,往往是从他的估值、融资额评判,而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你要把一件事做成,靠的是创始人、团队、商业模式、战略、执行力,这里面还包括资源(钱、人脉、行业资源和其它)等,大家都把钱当成一个最显而易见评判一家企业的标准,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我觉得是大家对投入产出比这件事的意识是错误的。
今天市场上绝大多数耳熟能详成功的大企业,他们往往不是靠烧钱烧出来的,他们靠的是最开始那条好的商业模式,从0到1时候的商业模式就是自己趟过来的。
比如:微软,最开始就是做操作系统、软件、生态,这件事情从一开始就是能赚钱的,而不是靠砸钱出来的。比如:Apple,最开始卖消费类电子产品,同样如此。

当然也有个例,亚马逊的图书业务做了十几年,亏损了十几亿美元才开始盈利。我们今天来看特斯拉,也不被看好,一直在亏钱,在大家看好他的未来。我们需要知道,只有少数企业是这样的,但现在的情况是这种少数企业的案例被大家认为是一种常态。
这件事就像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哈佛辍学后创业,大家就会欢呼辍学创业就是牛逼的人,但其实不是,只有少部分人是这样,有一个专业名词可以解释这个,“聪明人的现实扭曲立场”,人们是因为选择而相信,并不是相信而选择。比如我选择了你,所以相信你行。
【写在最后】
我和我的投资人有田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大家感兴趣的话,以后会持续更新。关于教育和创业,我们能聊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