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看台
一个苹果大小的球“铺开”了一家博士生团队创业企业,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青春红梦游”金奖,还为果农“铺开”了5亿元“福利”。
这款“环保飞诱球”,由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莫伯成及其团队创造,拥有两项发明专利。短短一年半时间,为企业——湖南聚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优生物)创造了3000万元的营销收入,销售的丸子为果农避免了5亿元的经济损失。
果农儿子誓以所学灭虫害
2014年,中国柑橘之乡常德石门县遭遇大灾。那一年,当地的柑橘被大实蝇害了,果农们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才打败了水漂。莫伯成的家人也未能幸免,损失30多万元。因为这场自然灾害,莫伯成的父母一夜之间失去了理智。
做儿子很难。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生莫伯成面临着课题的选择。“我做农药研究,但保护不了家乡的柑橘树。我读了这么多年书。”莫伯成回忆道。
双翅目果蝇害虫一直是害虫防治领域的难题。这些坏人危害我国300多种常见果蔬,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其中,大果蝇、小果蝇和果蝇尤其令果农头疼。"我希望在野外使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6月11日,莫伯成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持发明专利寻应用市场
起初,莫伯成想开发杀虫剂来控制害虫。但这必然会导致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农药残留等后遗症。他努力思考,试图找到一种绿色的害虫控制方法。
“根据仿生学原理,昆虫会在水果表面觅食产卵。如果能做成一个看起来像水果的球,就要在球的表面涂上能耐高温半年以上、能抗紫外线、能抗雨水侵蚀的“三抗”胶体。通过胶体缓释包衣中的引诱剂,能不能不把害虫吸引粘在球上饿死?”莫伯成说。
研究思路简单,实践不易。光是胶体材料就需要很大的努力。科技含量最核心的胶体引诱剂“秘方”让他和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专家反复琢磨研究,更新了三代。终于,“环保吸蝇球”诞生了。
有“球”,如何实现实际应用成为难题。毕竟有专利技术不代表有市场。莫伯成和他的团队开始寻找在果树上挂球的方法。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莫伯成在湖南农业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实验室伙伴,成立了创业团队“橙友”。在老师的鼓励下,团队尝试转化成果,开始免费生产和示范推广桔小实蝇诱捕球和桔小实蝇成虫诱捕剂。
解果农之忧获丰厚收益
看疗效不看广告。良好的杀虫效果让这款环保杀虫球深受果农的喜爱。随着口碑的口碑,越来越多的人想要订购产品。2017年2月,“橙友”团队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橙友,并
美国注册了公司网站。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和加工柑橘大实蝇成虫诱杀球和成虫诱杀剂。成果转化的路总是艰难的。莫博程回忆,创业之初,他们连生产产品的设备都没有标准,只能在学校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设计构思图纸并进行非标准化定制设备。
这期间,莫博程的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既当“技术导师”,又当“产品推广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创业基地,则为他们免费提供了创业办公室和诸多政策扶持,并聘请专业创新创业指导老师为他们指方向、规避风险,还进行管理援助、税务指导,让他们的成果转化之路尽可能平坦一些。
“很庆幸有老师的鼓励和强大的生产技术支持。橘友生物在当年4月就开始生产和示范推广柑橘大实蝇诱杀球和柑橘大实蝇成虫诱杀剂。现在,我们已研发出了第三代设备,日生产能力可达15万个诱蝇球。”莫博程说。
卖价低、效果好的绿色环保杀虫球,在橘友生物成立的当年,就带来了1100万元的营销收入。截至目前,公司突破了3000万元营销收入。
如今,企业已在广东和湖南打造了两个生产基地,产品已拓展到了全国16个省市,设立了上百家县级销售代理。莫博程开心地表示,公司正琢磨让产品“出海”,销往东南亚市场。
“下一步,我们会进行更多引诱剂研发和成果转化,包括应对柑橘‘癌症’黄龙病等的引诱剂筛选。目前,我们已筛选了可引诱传播黄龙病媒介的引诱剂。一旦成功,将会带来几百亿乃至上千亿的市场前景。”莫博程说。(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喻诚 袁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