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说话,讲道理。
《快速阅读术》说:
有些人想读书,但很难实现。事实上,他们没有将阅读融入自己的生活规则。也就是说,阅读并没有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如果阅读能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一种自然行为,而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就意味着阅读的习惯已经形成。
01定时
俗话说,吃饭睡觉的时候,大家都呆着。
吃饭睡觉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定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既是传统,也是根深蒂固的习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家户户吃饭睡觉的时间基本都是固定的。
如果阅读可以“每天固定在同一时间”,是否也有利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日本,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早上阅读十分钟”的活动。具体要求是:固定时间,但不固定看书。
因为你可以阅读任何一本书,而不是为了阅读后的写作目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读自己喜欢的书,他们会热爱阅读,享受阅读。
/>因为每天只读10分钟,时间太短,才会有意犹未尽的珍惜,有“明天还想读”的迫切心情。
因为时间固定、情境固定,大脑就容易产生“习惯的错觉”,一到这个时间点,就想读书。就像某人每到中午12点就饿,奇怪的是11点、甚至11:30也不饿一样,大脑像被开关控制了一样,到了固定的时间就启动了常规的行为。

正因如此,《快速阅读术》的作者、书评家印南敦史,从自己丰富的读书实践考量,认为这项“晨读十分钟”的活动非常有意义。
作为一名想读书、多读书的人,如果也想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呢?
此外,还可以想一些适合自己的小技巧,比如:设定一个闹钟,营造一个温馨的读书角落,播放一段优美的曲子,选择一本精美的读书笔记本等等,让这些暖心的情景助自己一臂之力。

02 定量
“吃饭七分饱,健康活到老”,吃饭不能过快,不能过慢,也不能过饱。
读书也是如此,有效读书讲究个节奏,阅读速度太快则欲速则不达,太慢则容易疲劳,不利于习惯的养成。
《快速阅读术》作者印南敦史的经验是:
在阅读需要撰写书评的书籍时,一定会注意到一天之内通读完毕,绝不隔夜。
即:今天阅读的书要与昨天的不同。
“与其拖拖拉拉地读10天,不如全神贯注地读60分钟。”
一天读一本书,可以减少遗忘的内容,减少疲倦感,更清晰地记住书中的要点,也更容易构建书的框架;
一天读一本书,可以在全书范围内,系统地理解某个观点,很多时候随着书中内容的推进,某个观点会再次、甚至多次出现,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只有读完了全书,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其意;
一天读一本书,可以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让自己感受到读书的进展,看着书架上越来越多的已读书目,成就感不言而喻。

有关定量,还有一种变通,印南敦史说:
我每天给自己规定的阅读时间为60分钟,那么,最初的30分钟我会用来读不必快速阅读的书,余下的30分钟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这样的时间分割,这样的书目分割,这样的节奏,是作者常年读书体验后的总结,我们可以效仿,也可以“先完成再完美”,在不断地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结语: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
这句话出自袁枚的《随园诗话》,也就是说吃饭要会吃,要讲究科学,营养均衡是科学,定时+定量也是科学。
读书亦是如此。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