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日报
2021年省科技工作会议2日在郑州召开。
该研究部署了2021年的关键任务。
为河南“十四五”科技发展开好头!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第一阶段】,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实现了更大跨越。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型省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水平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活力不断激发,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走在中西部前列。
到2035年,【第二阶段】,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将大大增强。建成人才强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中西部地区创新高地。
如何实现:
为实现上述目标,会议提出了“1 8”战略重点,即“一个行动”实施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八大工程”推进重点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项目、培育创新型企业项目、强化创新型人才项目、升级创新载体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增效项目、扩大科技开放合作项目、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工程项目。
2021年省科技工作会议现场。雷芳照片
“十三五”期间,河南科技创新亮点频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刘晓波尹江勇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五、中部地区第一;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光互连芯片被进口替代,供应给国外知名厂商.2月2日,记者从省科技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过去一年,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省科技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技创新亮点频出。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我省展示了科技“硬核”实力,先后启动实施两批13个专项应急科研项目,在快速诊断试剂研制和治疗药物筛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研发并产业化国内首款正压医用防护头罩和正压防护服,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防护装备;第一时间发布了我省治疗《新冠肺炎中医辨证治疗要点》的9个推荐处方,在阻断轻症向重症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分享并采用了通过免疫特征评估新冠肺炎患者预后的方法。
自创区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我省在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三个自主创新领域启动构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转化平台,取得实质性进展;组织实施第二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18个自主创新产业集群。自创区各项创新指标领跑全省,郑洛新三区R&D投资占全省50%,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占全省61.4%,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全省79.8%。郑州高新区进入全国前20名。
实现重大核心和关键技术新突破。首批五大创新引领专项通过中期评估,63个重大科技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在创新引领专项带动下,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取得一系列标志性突破: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并出口国外用于重大项目;光互连芯片被进口替代,供应给国际知名设备制造商;开展氢燃料电池客车示范运营,关键指标行业领先;可见,光通信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新型引线框架铜合金材料、大尺寸溅射钼靶、LED和半导体用精密超硬磨具、自动微生物识别药敏分析系统等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市场垄断;高油酸花生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培育了我省家禽领域唯一的国家试验新品种——于芬1号蛋鸡,成为农业部推广的主要新品种;我省培育的“黄淮肉羊”新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最终评审;华兰生物自主研发的“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获得国家医药产品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填补了我国四价流感疫苗市场空白,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
r />创新型企业培育量质齐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1826家,居全国第5,中部首位。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542家,总量达到6324家。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占规上工业企业12.2%的规上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22.6%的产值,带动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4%。仕佳光子、翔宇医疗、金冠电器3家高企成功登陆科创板,高新技术企业占据全省上市(挂牌)企业的半壁江山。
高端平台机构不断壮大。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营。我省首家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批建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家、国家级孵化载体24家;新建省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省级创新平台499家;新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省级创业孵化载体28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4家;新构建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5家;新培育21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备案省新型研发机构20家,全省总数达到102家。
科技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加强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对接,实施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争取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首次突破千项,总经费达4.94亿元。推动省政府和西安交大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西安交大面向我省企业发布科技成果381项,与我省86家企业进行了精准对接;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参加第三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等大型科技交流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二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和第二届自创区军民协同创新创业项目系列对接活动,吸引省内外50多家金融、投资机构和1000多家企业参与。3家单位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成为全国入选量最多的省份,也是我省历年入选数量最多的一次。积极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实行许可申请材料容缺受理,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1386个。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完善高层次人才团队培养机制,新入选国家相关人才计划数量再创新高,新遴选中原学者5人,中原科技领军人才60人,省杰青、优青190人;新培育15个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启动建设“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12家。加大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出台了《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实施意见》,更好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潜能活力。深化奖励制度改革,出台《河南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制实施办法》,进一步突出产业影响和绩效导向。河南科技大学魏世忠教授、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教授获何梁何利奖,郑州大学托马斯·汉斯克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积极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起草了我省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奖补,极大激发了技术转移主体积极性,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84.5亿元,较去年增长64.3%。
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实施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持续支持57个省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05个科技特派员服务队、53家科普传播基地、5130名科技特派员,开展21万多次技术服务,解决6200余项产业技术难题,培训群众100多万人次,推动了卢氏食用菌、淮滨弱筋小麦、封丘金银花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支持53个贫困县、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承担实施107项科技项目,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星创天地等省级平台载体147家。与省农行合作开展科技金融扶贫,在线上扶贫商城设立专区。加大对信阳光山周湾村、周口郸城王楼村等定点扶贫村的科技扶贫力度,提升了当地油茶、蔬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力巩固了扶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