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听歌赚钱一首5元 微信种菜赚钱每天10元

现代快报讯 ':当我两天看到830元时,我想辞职网友小马下载了一款名为“小猜歌”的软件,声称靠听歌赚钱。刚开App账户,他有20块钱,玩了两天,他有830块钱,感觉发财指日可待。但是当她试着提起它的时候,她发现她不会操作它,所以她想继续听音乐。小马发现,像她这样陷入无限循环的网友不在少数,有些人听了近5000个大写字母都无法提现。

听了 2000 多首歌看了 300 多个广告,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月8日,小马向现代快报记者投诉,今年1月,她在手机游戏上看广告时,不小心点中了广告中的链接,自动下载了“小猜歌”。打开后发现是一款听音乐猜歌名的游戏软件。

刚进入App,现金账户余额有20元。绑定微信登录后,微信也马上收到3分钱。“根据Pony的说法,如果你听一首歌并正确回答标题,你将获得数千金币(游戏内货币);如果标题答对了,看了推广视频,也就是广告,还可以双倍金币。广告时间通常从30秒到1分钟。10万金币可以兑换1元现金。

用了两天,小马惊喜地发现,按照金币兑换规则,用金币兑换现金后,账户里已经有830元了。此时,她已经听了2000多首歌。虽然她有点累,但在玩的过程中还是有广告的,不过两天就能赚近千元。可以说,人们都疯了,‘我要辞职。’

但是,当她想把830元取到微信钱包时,系统告诉她不符合取钱条件,想继续听歌。但是当你达到提现标准的时候,他会给你定一个更高的标准,要求你多听20首歌,坚持下去。

小马两天听了2000多首歌,看了300多条广告,除了前3分钱什么都没得到。她上网搜索,发现有类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有网友表示,该软件总会让用户回答5000首歌。而当现金数字接近提现金额时,歌曲的清晰度就会降低,让用户听不清楚。"

现代快报记者接到投诉后联系了猜歌客服,对方回应称提现规则其实游戏中有说明,用户要仔细阅读。在用户协议中,现代快报记者找到了兑换规则:音乐库有5200首歌曲,需要正确回答的歌曲有5000首,账户余额大于等于取款金额。此外,在与客服的交谈中,记者发现还有另一个隐藏条件,那就是它需要满足天的登录任务。以300元提现为例,需要连续10天完成页面登录任务,账户余额大于等于300,共答对5000首歌曲。

根据客服的解释,小马只满足余额大于等于取款金额的条件。对此,小马认为,平台并未将这些条件明确规定在显眼位置。如果我知道这么多规则和这么高的门槛,我就不会浪费时间了。”

集满 200 元也提不了现,但每听一首歌就要看 3 个广告

现代快报记者发现,像套路一样听歌的应用不在少数。近日,市民蒋小姐在浏览网页时发现了一款名为“猜猜是什么歌”的App。该应用声称通过听歌曲片段和猜测歌曲标题来赚钱。下载App,发到88元。200元满了可以提现。江小姐有点激动。她下载这个App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正如广告所说,App一旦打开,界面显示账户中已经有88.3元现金。过了一会儿,微信弹出一条消息,说蒋老师收到了‘猜猜是什么歌’的0.3元,这让她相信这个App能赚钱。但真正开始猜歌后,蒋老师发现这和她想象的不一样。

蒋小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音乐库里的歌曲都是老歌,系统也会给出提示,w

但是烦人的是,App 的广告可以说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每听完一首歌,就会自动跳出 2-4 个广告。不小心点开之后,要么就开始自动下载其他 App,要么直接跳转到其他 App 的界面。" 每听一首歌,就要看好多广告,而且还关不掉。"


2 个小时之后,蒋小姐终于集满了 200 元准备提现。但令她气愤的是,系统竟然提示她 " 金额足够才可以提现,继续努力哦!" 她不甘心,随即又猜了十几首歌,将账户金额攒到了 220 元,结果还是不能提现。" 说好了集满 200 就能提现到账户,完全就是欺骗消费者!"


截至 3 月 9 日中午,现代快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 " 猜猜什么歌 " 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共有 1343 条投诉。绝大多数都在投诉 " 积攒金额满足提现标准,但无法提现 "。值得注意的是," 猜猜什么歌 " 的运营方从始至终没有回应过投诉者。


江苏消保委:" 集满 XX 元可提现 " 可能涉及虚假宣传


其实,这类猜歌得现金的 App,与前两年流行的刷短视频得现金、走路得现金、看新闻得现金,归根结底套路还是同一种:以赚钱为诱惑吸引用户长时间投入其中,最后却无法给予承诺的现金。


江苏省消保委的工作人员表示,从本质上来说," 集满 XX 元可提现 " 是商家扩充平台流量、招揽客户的新型手段,消费者参与这类活动是希望能够获得商家给予的现金奖励。消费者按照规定履行后,商家无法兑现承诺显然是与消费者的预期利益不符。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真实情况的权利。如果商家事先没有明确、全面地告知消费者提现方式、奖励形式、提现限制等问题,而不履行承诺,既损害了消费者的信赖利益,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其中 " 无法兑现现金 " 还可能涉及到虚假宣传问题。


江苏省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如遇此类情况,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消费者可以向 App 所在地的消费维权部门进行投诉。投诉前应当注意留存证据,包括提现活动的宣传广告、与商家的沟通记录、以及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等。


律师:" 提现 XX 元 " 多数都是广告噱头,不能轻信


北京市盈科(南京)律师事务所焦牧笛律师告诉记者," 这类 App 和小程序的赚钱消息大多会以链接的形式分享出来,身边有朋友分享过。"


焦牧笛发现:" 很多链接会利用手机或者电脑界面,把规则或条款‘隐藏’起来,或者字体很小,往下翻很多页才能看到,所以平常人们很少去点开。" 而等到提现这一步时困难重重。当用户投诉时,这些没有被打开的条款就会被商家或网络平台拿出来做解释。


她表示,有些 App 是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开发的,用于推广自己的理财产品,这样用户和平台方之间是以合同关系为基础。消费者遇到这类的情况,就会适用于《民法典》中关于格式条款进行解释。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二)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该条款无效。


" 诸如‘提现 XX 元’这样的字眼多数都是广告噱头,消费者不能轻信。因为多数页面下方都有小字补充解释一些内容。" 焦牧笛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一章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但从法律的角度上说,是否属于虚假广告,需要视情况判断。


专家建议:加强对 App 应用市场的监管,设立 " 黑名单 " 制度


南京邮电大学数字经济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教授姚国章认为,通过现金奖励等各种办法来吸引用户来下载安装来使用 App,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 因为流量越来越贵,资源越来越枯竭,几乎所有新 App 都会用各种奖励办法来扩大用户面,我觉得无可厚非。" 在他看来,等到提现环节没有兑现承诺,这就带有 " 变相欺诈 " 的性质。


从消费者维权的角度来说,因为数额小,并且没有带来实质伤害,单个用户想要报警立案很难。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没有条文能够明确制裁这类行为。


姚国章表示,除了用户自己提高警惕心之外,App 应用市场也应该加强监管和审核。比如,对有违规行为、有集体投诉案例的 App 进行下架处理。此外,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拓展投诉渠道,他还建议增加 " 黑名单 " 制度,将违规 App 纳入黑名单,将违规 App 的责任人纳入失信人员名单,公开曝光 App 违规行为,同时完善措施条款进行有力监管,还给消费者公平的互联网环境。


【征集】


你有什么消费困惑?全都告诉我


在日常的购物消费中,你遇到了什么困扰?是否需要维权?网络购物、信息消费、共享经济、数字文创、电商直播、健康保健、影音娱乐 …… 无论你关注哪一方面,只要你在这些场景的消费中有需要帮助的,或者发现了商家存在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都可以向我们提供线索。


互动途径:


1、拨打快报热线 96060


2、在现代快报 + · ZAKER 南京 "3 · 15" 专题报道下评论留言


3、在现代快报官方微信、微博后台留言或私信


实习生 陆勤英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江楠 王益 蔡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