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ID:shzqbwx)
久旱逢雨!
日前,证监会公开征求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意见,明确提出允许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上市(俗称借壳上市)。
这个沉重的信号迅速引发了创业板的狂欢。21日上午,创业板指数大幅跳涨高开,盘中涨幅超2.4%。个股方面,有近70只创业板股票处于开盘涨停,市值最小(可交易)的10只股票全部在一个板块。
从资本的角度来看,一开始一定要拿起市值最小的投机。但是,市值越小越好。只有对比财务、业务、股东等指标,才能拿出最靠谱的创业板“空壳”名单。
市值要小但不能太小
熟悉a股重组的人都知道,一家公司只有市值小才能借到,否则对装机资产要求太高。
但是,市值越小越好。如果市值太小,装载大规模资产可能导致公众股比例不足10%,不再符合上市要求。
a股历史上著名的借壳案例大多不是“大壳”,而是温和壳——只业务稳定但成长性不足的中小股。
他们的主业每年都是盈利的,不会为了“保壳”而急于“结婚”;只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像样的主业,他们的市值不会太小,一般340亿元,放200亿元左右的资产就可以了。
例如,巨人网络在2015年向世纪邮轮借款。当时世纪邮轮的市值在20亿元左右,并不是当时市值最小的公司。但世纪邮轮原本的业务相当稳定,——没有赚到多少利润,但也没有亏损,最终被巨人网络接管。
电梯制造商江南佳捷也是如此,上市以来一直盈利。交易前,上市公司总市值约34亿元,不是标准的空壳公司,但最终赢得了大公司的青睐。
主业稳定比亏损好
按照传统的思维,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往往做不下去了,然后就会考虑卖壳。但是这几年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板都想开了:主业还可以,但是与其努力分配红利,不如一次卖掉,换个自由,这样可能赚的更多。
此外,后门计划的谈判经常重复。如果上市公司已经亏损,甚至有保壳的压力,肯定找不到好资产。如果拖久了,壳没了怎么办?
由顺丰控股支持的太丁新材料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上市多年,太丁新材料每年都有盈利,但年利润都在几千万的水平,并不突出。
包括顺丰控股在内,ST家族的壳资源很少选择相对优质的资产。原因是ST股不确定,借贷没有出错的空间,所以当然不能试着来。
公司不能有瑕疵
主要资产
重组管理办法规定,要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上市公司及其最近3年内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存在因涉嫌犯罪正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涉嫌违法违规正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的情形。这是一条非常明确的要求,相当于“一票否决”,只要“壳”公司出现了上述问题,就没有被借壳的可能。
分众传媒在A股选择借壳标的时,最先是“暗恋”宏达新材,但由于宏达新材及实际控制人朱德洪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导致重组进程暂停,而终止了重组方案,转而选择了七喜控股。
因此,今年1月24日收到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的金刚玻璃就丧失了资格。嘉寓股份2015年6月被立案调查,2016年12月30日收到《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距今尚不足3年,也暂与借壳无缘。
股东最好愿意卖
能不能买壳,最关键的还是看上市公司实控人愿不愿意卖,以及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卖。
那怎么知道老板愿不愿意卖公司?
挨个问肯定不是好办法,但有些蛛丝马迹可以寻找。例如,大股东质押比例较高,如果有不错的价格,卖的可能性较大。
当然,这还有个潜在条件,公司上市后三年内,控股股东有锁定期,此后还有可能延长,在此情况下,即使想卖也卖不掉。
综合上述指标,我们筛选了以下公司,这一波热潮的“龙一龙二”或许就在它们之中。
总市值30亿元以下、过去两年盈利、大股东可以卖、不存在立案调查或曾被立案调查已过期限、公司上市超过3年的创业板公司:

微信编辑:山晓倩
监制:邹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