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十二经脉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运行全身气血的通道。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从滋养全身器官到保证器官的功能活动,气血的参与缺一不可。那么,人体内的气血是什么组成的呢?
1. 气血是什么?
目前我们知道人体内有大量的气,如呼吸气体、打嗝、放屁等。这些是人体内的气吗?血液是血管里的红血吗?当然不是。中医概念中的气血不是肉眼简单可见的,这里的气血大多是功能性物质。中医不强调组织的解剖属性,更注重功能属性。所以,如果非要从解剖结构中找出气血,目前还不能完全与物质相容。
010年至1010年,根据气的产生、分布和作用的原理,将人体内的气分为元气、总气、卫气和戚颖。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主要由肾内先天气化产生,需要脾胃生化水谷的精微富集和滋养。主要分布在肾脏,周六经三焦,遍布内脏和皮肤。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和生殖功能,同时维持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
宗气是后天之气,由吸入自然清气和水谷精气而在胸中生成,主要分布于胸中,上行呼吸通道,灌注心脉,经三焦散于全身。主要功能是主要的呼吸功能,灌注心脏和脉搏以促进气血。
“应气”和“卫气”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都来源于水谷精神。水谷精的精气叫“营气”,水谷精的精气叫卫气,生命力强,流动快。其中,戚颖在脉内运行,齐威在脉外运行;养气的作用是化血,滋养全身;齐威具有保护肌表、防御外邪、温养脏腑、舒筋活络、调节营养开合、控制排汗、维持体温的作用。
血液由水谷精和肾精转化而来,在脾、胃、心、肺、肝、肾的控制下生成并分布于全身。它主要有滋养和神化的作用。
2. 有哪些种类?
既然中医从功能上讲气血,那么穴位是如何调理气血的呢?一个小小的针灸针怎么可能和气血有关?虽然我们解剖人体,从侧面观察气的时候只能看到血,但不仅仅是用针来调理气血。针灸效应的发挥得借助合适的针具、得当的手法和穴位的组合,并不是单单某个器具发挥效应。
比如气血虚弱的人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可以选择艾灸或刺激较小的针灸器械,如细毫针等,同时要补充针灸技术。取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补益气血的穴位进行穴位组合。三者综合考虑,才能发挥补气养血的功效。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内容。欢迎关注“针灸龙哥”,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健康# #科普#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