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正式实施注册制的第二个交易日,18只新股继续上演上涨神话。
8月25日,注册制下创业板18只新股继续保持强势行情。当日,除了卡贝依(300863。SZ),全部17只新股均录得涨幅,平均涨幅为22.72%的有18只罗汉,以及金春(300877。涨幅最大的深证成指上涨76.87%。
康泰医疗(300869。上市首日市场行情剧烈的深证成指(SZ),开盘大幅走低,但随后迅速拉升两次,盘中停止交易,截至当日收盘上涨17.79%。
新股上市第二天的火爆行情也让上市第一天就卖出的新策略黯然失色。受访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打新纯粹是无风险套利,即使是30倍的涨幅,也与自身无关;另一种观点认为,对于没有达到预期回报且质量较好的标的,可以考虑在第二、三天卖出。
首日卖出不香了?
创业板注册制第二天,“十八罗汉”继续保持强势行情,尤其是金春股份和盛源环保(300867。SZ)。
截至当日收盘,金春股份上涨76.87%,盛源环保也上涨56.07%。在创业板注册的18只新股中,除了卡贝益(300863。深证成指)微跌1.8%,其他17股录得上涨。前一日,最具戏剧性的康泰医疗低开高走,盘中两次停盘。截至当日,收盘上涨17.79%。
不仅康泰医疗,很多个股也因为大涨引发了两次临时止损。比如盛源环保一度较开盘价上涨60%,引发第二次临时止损。
事实上,25日的市场也有苗头。昨日18只新股换手率维持低位,明显低于科创板首日换手率,显示投资者不愿抛售。具体来说,大部分股票的换手率都在50%左右,除了卡贝益的换手率达到了77.71%。
提到科创板,一般来说,新策略是上市第一天卖出。但创业板上市第二天新股的强势行情,也让部分市场参与者反思之前的策略是否依然完全适用。
“今天(8月25日),市场的新股第二天也相当可观。我们建议不同的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股票灵活操作,虽然基本策略是第一天卖出。相对来说,质量好,可以长期持有,第一天的涨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可以第二天、第三天甚至更长时间卖出。不过,对于很多基本面没有深入研究、首日涨幅达到预期的股票,首日卖出更安全。”一位券商投资者告诉CBN。
“如果打新,实际上会参与无风险套利,因为有些新公司不符合我们的持股标准,所以他们通常会在同一天卖出。”北京一位大中型私募股权投资者直言,“所以,我们的策略是上市当天就卖出去,跟我们没有关系。哪怕是30倍,毕竟我们是在做套利。”
“一般来说,新投资者赚取一定的回报,所以对于大多数新投资者来说,他们应该选择在第一天卖出,因为第二天的市场不确定性较大。但当首日涨幅确定,首日涨幅达到预期时,首日卖出才是更理性的选择。”该券商投资者进一步表示。
开源证券的统计结果也显示,初始市盈率相对于行业平均市盈率越低,创业板IPO首日涨幅越高,首次上市时发行价较低或流通市值较小的IPO IPOs首日涨幅越高。
理性看待打新
对于新投资者来说,注册制改革后的另一个变化是,随着“23倍市盈率”限制的放松,新股发行的定价机制将变得更加市场化。也许有些公司未来会破产,变得正常。
或许不再是无风险收益。在成熟市场上,首日破发已然是常态。
以港股为例,根据统计2016年港交所共发行新股115只,首日破发21只,破发率为18%;2017年发行新股160只,首日破发37只,破发率为23%;2018年发行208只,首日破发66只,破发率32%。
数据进一步显示,2019年港交所主板和创业板共发行新股161只,共有88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高于发行价,另有73只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跌破发行价,全年新股破发比例为45%。
而且,从过去1年科创板的情况来看,也出现过科创板新股上市当日跌破发行价的情况。
2019年12月4日,科创板新股建龙微纳(688357.SH)上市,发行价为43.28元,发行市盈率为53.16倍(行业市盈率为16.52倍),募集资金合计6.26亿元,上市首日,建龙微纳最高上涨至44.88元,收报于42.35元,较发行价下跌2.15%,成为自科创板开板以来首只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的新股。
另外,久日新材(688199.SH)、详生医疗(688358.SH)也是在上市第二个交易日便跌破了发行价。
在上述券商投资人士看来,新股首日破发在成熟资本市场属于常见现象,随着A股资本市场改革推进以及发行端的变化,长期来看,注册制改革的持续推进、资本市场走向成熟,首日破发是正常情况,“但中短期内大概率不会出现。”
因此,对于打新参与者而言,打新在未来一段时间仍是性价比颇高的投资行为。
融通创业板指数基金经理蔡志伟对记者表示,注册制后创业板发行上市规则与科创板相近,因此新股申购的总体策略并没太大调整。同时,有资格参与网下询价的账户数将较注册制前显著减少且网下配售比例将大幅提高,对于机构而言相对核准制下是具备较大优势的,因此对创业板的新股申购会积极参与。
而且需要看到的是,创业板实行注册制后,潜在可观的打新回报吸引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网下打新,热度远高于首批科创板。统计显示,参与17只首批创业板注册制新股初步询价的账户数平均值为4734个,平均申购倍数达1758倍,显著高于首批科创板的2157个和370倍。
不过,机构打新热情的高涨以及募资规模的下降也使得首批创业板注册制新股网下中签率低于首批科创板。
统计进一步显示,17家创业板注册制新股的A/B/C类投资者平均中签率分别为0.063%、0.059%和0.054%,低于首批科创板的0.334%、0.316%和0.278%。